閻明廣

《子午流注說難》~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五臟五腧六腑六腧釋義

取其生我者(十二)。陰日增包絡一穴。取其我生者(十二)。一日六穴。計六時。間五時。合十一時。十日共一百十時。始於癸日亥時。終於癸日子時(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其間缺癸日十時。此流注中天然之缺點。

天之十干(十三)。下合地之五運。地之十二支(十四)。上應天之六元。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陽奇陰偶。六腑為陽。五臟為陰。甲膽為陽木。乙肝為陰木。丙小腸為陽火。丁心為陰火。戊胃為陽土。己脾為陰土。庚大腸為陽金。辛肺為陰金。壬膀胱為陽水。

癸腎為陰水。依各臟各腑十日環周之次序。其中尤有陰陽交錯之至理者。蓋五運之始為土。土為四象之母。依次以生之。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一日一字。甲與己合。同宗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奇偶雖不同。而五日中六十時。

時干支恰一周。吾國造甲子始。六十年一大周年。五年中有六十月而周月。五日內有六十時而周時。五運六氣。古今哲學。年年歲歲不同。日日時時亦各不同。然甲己同宗。則陰陽奇偶交相錯落。故甲日開穴。重出於己日之下。己日開穴。又重見於甲日之下。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日。

亦互相交流。同一義理。

白話文:

五臟五腧六腑六腧釋義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中醫關於臟腑經絡運行規律的理論。它說明了十二經脈的循行,以十日為一個週期,每天六個時辰,每個時辰一個穴位,共計六十個時辰運行一周。 陰日增加包絡經的一個穴位,這整個週期共一百一十個時辰,從癸日亥時開始,到癸日子時結束,循環往復,但癸日有十個時辰缺失,這是自然規律中的不足之處。

天地運行規律以天干十個和地支十二個相配合。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其中,六腑屬陽,五臟屬陰。 膽屬陽木(甲),肝屬陰木(乙);小腸屬陽火(丙),心屬陰火(丁);胃屬陽土(戊),脾屬陰土(己);大腸屬陽金(庚),肺屬陰金(辛);膀胱屬陽水(壬),腎屬陰水(癸)。這些臟腑按照十日一個循環的順序運行,其中包含著陰陽交錯的深刻道理。

五行的運轉從土開始,因為土是萬物的根本。五行相生順序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每天對應一個五行,例如甲日與己日同屬土,乙日與庚日同屬金,以此類推,相生相克。 雖然奇數與偶數不同,但五日內六十個時辰剛好運行完一個干支週期。我國的紀年法以甲子年開始,六十年為一個大週期,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月份和時辰。

因此,五運六氣的哲學思想,無論是年、月、日、時,都在不斷變化。但甲日和己日同屬土,陰陽交錯,因此甲日開穴的規律會在己日重複出現,己日開穴的規律也會在甲日重複出現。乙庚、丙辛、丁壬、戊癸等日期的穴位運行,也同樣遵循著這種陰陽交錯,循環往復的規律。

2. 終始根結釋義

凡用針者。必通十二經脈之所終始。營衛偕行二十八脈。此其常例。外邪病人。奇邪離經。陰經典陽經各別。則各有根結。各有終始。陰經陽經不同。手經足經各異。用針者應重足不重手。蓋陰者主臟。陽者主腑。足三陰三陽。接近於臟腑。手三陰三陽之脈度。不接近於臟腑。

但補瀉迎隨。和氣之方。必通陰陽臟腑。故根結偏重在足。然脈會大淵。陰陽之有餘或不足。又當從手診脈。蓋人迎主三陽。脈口主三陰。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陽太陽陽明。脈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陰少陰太陰。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一)。當以開十宣之法疾瀉之。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而傷五臟。危證也。

如四倍以上。左為外格(一)。右為內關(一)。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脈口。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關格。與之短期。蓋陰陽離絕。生氣已竭之死證也。

其人迎一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陽。用針者。皆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於脈口者。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陽。用針者。皆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於脈口者。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陽明。用針者。皆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

其脈口一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陰。用針者。皆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

其脈口二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陰。用針者。皆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補一瀉。二日一取之。

其脈口三盛於人迎者。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陰。用針者。皆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

刺道畢於終始。終始之道。有常有變。經脈十二。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脈度二十有八。男子始於左手太陰肺。終於督任兩陽蹺。女子始於右手太陰肺。終於任督兩陰蹺。此經脈終始之常。外有經正經別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變者。則三陰三陽各有終始。

各有根結。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結者。散於絡別而倒行。會於項中。始於任而終於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盡也。此根而不結之變例。

(一)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睛明穴)

(二)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頭維穴)

(三)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聽宮穴)

(四)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中腕穴)

(五)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舌本穴)

(六)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玉堂穴)

以上六者。有根有結。重足不重手。蓋足三陰三陽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白話文:

凡是使用針灸的人,必須了解十二條經脈的起始和終止位置,以及營氣和衛氣如何伴隨二十八條脈絡運行,這是針灸的基本原則。當外來邪氣侵入人體,導致疾病時,這些邪氣可能脫離正常的經脈運行路徑。陰經和陽經各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它們也各自有起始點(根)和終止點(結)。陰經和陽經不同,手經和足經也各異。針灸治療時,應當重視足部的經絡,而非手部的經絡。因為陰經主要聯繫臟腑,陽經主要聯繫六腑。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都比較接近臟腑,而手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則不那麼接近臟腑。

然而,無論是補法、瀉法還是迎隨等針刺手法,都必須通曉陰陽、臟腑的關係,所以根結的重點在於足部。但脈氣匯聚於「大淵」,陰陽之氣的盈餘或不足,又必須從手部診脈來判斷。因為「人迎脈」主要反映三陽經的狀況,「脈口脈」主要反映三陰經的狀況。如果人迎脈搏動的強度比正常多一倍、兩倍或三倍,表示病變分別在少陽經、太陽經或陽明經。如果脈口脈搏動的強度比正常多一倍、兩倍或三倍,表示病變分別在厥陰經、少陰經或太陰經。

如果人迎脈和脈口脈的搏動強度都比正常強三倍以上,稱作「陰陽俱溢」,應當採用開啟「十宣穴」的方法迅速瀉掉邪氣。如果不這樣做,就會導致血脈閉塞,氣機無法正常運行,使邪氣流散而傷害五臟,這是非常危險的症狀。

如果脈搏強度比正常強四倍以上,左手脈表示「外格」,右手脈表示「內關」。內關不通,則病情嚴重無法治療。

如果人迎脈和脈口脈的搏動強度都比正常強四倍以上,稱為「關格」,這是病情危急的徵兆,因為陰陽之氣已經離散斷絕,生機耗竭,是無法治癒的死症。

如果人迎脈的搏動強度比脈口脈強一倍,表示病變在足少陽經;如果同時出現煩躁不安,則病變在手少陽經。針灸時,應當瀉足少陽經,補足厥陰經,進行「二瀉一補」的治療,每天治療一次。

如果人迎脈的搏動強度比脈口脈強兩倍,表示病變在足太陽經;如果同時出現煩躁不安,則病變在手太陽經。針灸時,應當瀉足太陽經,補足少陰經,進行「二瀉一補」的治療,每兩天治療一次。

如果人迎脈的搏動強度比脈口脈強三倍,表示病變在足陽明經;如果同時出現煩躁不安,則病變在手陽明經。針灸時,應當瀉足陽明經,補足太陰經,進行「二瀉一補」的治療,每天治療兩次。

如果脈口脈的搏動強度比人迎脈強一倍,表示病變在足厥陰經;如果同時出現煩躁不安,則病變在手厥陰經。針灸時,應當瀉足厥陰經,補足少陽經,進行「二補一瀉」的治療,每天治療一次。

如果脈口脈的搏動強度比人迎脈強兩倍,表示病變在足少陰經;如果同時出現煩躁不安,則病變在手少陰經。針灸時,應當瀉足少陰經,補足太陽經,進行「二補一瀉」的治療,每兩天治療一次。

如果脈口脈的搏動強度比人迎脈強三倍,表示病變在足太陰經;如果同時出現煩躁不安,則病變在手太陰經。針灸時,應當瀉足太陰經,補足陽明經,進行「二補一瀉」的治療,每天治療兩次。

針灸的道理最終都要回歸到起始和終止的概念。經脈的起始和終止,有其固定的模式,也有變化的情況。十二條經脈的起始點是手太陰肺經,終止點是足厥陰肝經。脈絡運行共有二十八種路徑。男子從左手太陰肺經開始,到督脈、任脈和兩條陽蹺脈結束。女子從右手太陰肺經開始,到任脈、督脈和兩條陰蹺脈結束。這是經脈起始和終止的常規模式。此外,還有經別、經正、六合等額外的經脈分支,這些也都屬於人體生理的常規現象。如果有病變產生,那麼三陰經和三陽經也各自有起始和終止點。

它們也各自有起始點(根)和終止點(結)。進一步推論,還存在「有根而無結」的情況,這些經脈會分散到絡脈和別脈,逆向運行,會聚於頸部,從任脈開始,到督脈結束,經歷七次轉折、八個穴位,總共十四條路徑,但仍未能完全包含所有狀況。這是「有根而無結」的變例。

(一)足太陽經的根在至陰穴,結在命門穴(也可能是晴明穴)。 (二)足陽明經的根在厲兌穴,結在額部(也可能是頭維穴)。 (三)足少陽經的根在竅陰穴,結在耳部周圍(也可能是聽宮穴)。 (四)足太陰經的根在隱白穴,結在上腹部(也可能是中脘穴)。 (五)足少陰經的根在湧泉穴,結在舌根(也可能是廉泉穴)。 (六)足厥陰經的根在大敦穴,結在胸部(也可能是玉堂穴)。

以上六種情況,有根也有結,應當重視足部的經絡,而非手部的經絡。因為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的井穴都在足部。

(一)足太陽經的根在至陰穴,經過京骨穴,注入崑崙穴,進入天柱穴,總共六次轉折。 (二)足少陽經的根在竅陰穴,經過丘墟穴,注入陽輔穴,進入天容穴,總共四次轉折。 (三)足陽明經的根在厲兌穴,經過衝陽穴,注入下陵穴,進入人迎穴,總共一次轉折。 (四)手太陽經的根在少澤穴,經過陽谷穴,注入小海穴,進入天窗穴,總共三次轉折。 (五)手少陽經的根在關衝穴,經過陽池穴,注入支溝穴,進入天牖穴,總共五次轉折。 (六)手陽明經的根在商陽穴,經過合谷穴,注入陽谿穴,進入扶突穴,總共兩次轉折。

以上六種情況,是手部和足部三陽經的別絡,屬於「有根而無結」的情況。應當重視陽經,而非陰經。因為手部的三陰經從胸部走向手部,不向上通達頭部,所以不加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