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瑤函》~ 卷五 (12)
卷五 (12)
1. 能近怯遠症
怯遠症,肝經不足腎經病,光華咫尺視模糊,莫待精衰盲已定。
此症非謂稟受生成近覷之病不治者,蓋言平昔無病能遠視,忽目患能近視而不能遠視者,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少者也。無火,是以光華不能發越於遠,而拘斂近視耳。治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絡潤澤,經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夫氣之所用謂之火,在身為運用,在目為神光,若耽酒嗜燥,頭風痰火,忿怒暴悖者,必傷神損氣,神氣弱必發用衰,發用衰則經絡澀滯,故陰勝陽衰,而光華不能及遠矣。宜服:
定志丸,治目能近視,責其有水,不能遠視,責其無火,當宜補心火,並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恍惚振悸,憂愁悲傷,差錯謬忘,夢寐驚魘,恐怖不寧,喜怒無時,朝瘥暮劇,或發狂眩,並宜服之。常服益心強志,令人不忘。
遠志(去心),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神(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米飲送下,食後臨臥,日進三服。
補腎磁石丸,治肝腎氣虛上攻,眼目昏暗,遠視不明,時見黑花,漸成內障。
石決明(醋煅),甘菊花(去梗葉),磁石(捶碎,煅紅醋淬),肉蓯蓉,菟絲子(水淘淨,酒浸一宿,慢火烘乾,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雄雀十五雙,去毛嘴足,留肚腸,以青鹽二兩,水三升,同煮令雄雀爛,水欲盡為度,取出先搗如膏,和藥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溫酒送下。
謹按:陽氣者,猶日火也,陰氣者,金水也。先儒所謂金水內明而外暗,日火內暗而外明者也。然人之眼,備臟腑五行精華相資而神明,故能視,即此理之常也。《難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殊不言氣者,蓋血得氣為水火之交,而能神明者也,否則陽虛不能視遠,陰乏不能視近,是為老人桑榆之漸,然學者於目病,能求諸此,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能近怯遠症
這種病症,不是指天生就有的只能看近處的毛病,而是說本來視力正常、能看遠處的人,突然眼睛出了問題,變成只能看近處,不能看遠處。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是身體裡的火氣不夠造成的。沒有足夠的火,光芒就無法向遠處發散,所以只能收縮在近處。治療的重點在於調理膽和腎,當膽和腎的功能充足,身體的精華就能充沛,精華充沛則經絡會滋潤,經絡潤澤則氣血運行順暢,陽氣就會旺盛。人體氣的作用就像火一樣,在身體裡是運行的動力,在眼睛裡就表現為神光。如果沉迷酒色、喜歡燥熱的食物、有頭風、痰火、容易發怒、暴躁,就會損傷精神和氣,導致精神和氣虛弱,功能就會衰退。功能衰退則經絡會阻塞不通暢,這樣一來,陰氣就會過盛,陽氣就會衰弱,光芒就無法照到遠處了。這種情況適合服用以下藥方:
定志丸:治療只能看近處,是因為體內有水,不能看遠處,是因為體內火不足。應該補充心火,同時治療心氣不定、五臟虛弱、精神恍惚、心悸、憂愁悲傷、健忘、做噩夢、容易驚恐不安、情緒不穩定、早上好轉晚上加重、甚至出現狂躁眩暈等症狀。經常服用能增強心氣,堅定意志,使人不易忘事。
藥材:遠志(去除心部)、菖蒲(各二兩)、人參、白茯神(各一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再用硃砂包裹。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飯後睡前服用,每天服用三次。
補腎磁石丸:治療肝腎氣虛向上衝擊頭部,導致眼睛昏花、視力模糊、看不清遠處、眼前出現黑影,逐漸發展成內障的病症。
藥材:石決明(用醋煅燒)、甘菊花(去除梗葉)、磁石(搗碎,煅燒至紅醋淬)、肉蓯蓉、菟絲子(用水淘洗乾淨,用酒浸泡一夜,用小火烘乾,各一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然後用雄麻雀十五對,去除羽毛、嘴和腳,保留內臟,加入青鹽二兩,水三升,一起煮到麻雀爛熟,水分快要煮乾時,取出先搗成膏狀,然後和藥粉一起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溫酒送服。
要記住:陽氣就像太陽的火光,陰氣就像金屬和水。古人說的「金水內明而外暗,日火內暗而外明」就是這個道理。人的眼睛,是靠五臟六腑的精華相互滋養而產生視覺功能的,這是正常的道理。《難經》說:「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見東西」,但沒有說到氣的作用。其實血得到氣的加持,陰陽調和,才能發揮其功能。如果陽氣不足,就無法看見遠處;如果陰氣不足,就無法看見近處。這是老年人視力衰退的自然現象。但是如果研究眼睛疾病的人能夠從這些方面來思考,就會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