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醫學從眾錄》~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膈症反胃

雖曰和胃,胃本不虛;雖曰溫脾,脾本不寒。此病之所以日盛也。法當用三一承氣湯節次微下之,後用芝麻飲啜之,陳腐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昌,飲食自進矣。

按:此法雖偏,而百無一生之症,急用之尚有餘望,否則逡巡觀望,何濟於事。

反胃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初患者尚可治。王太僕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遵趙氏法,以六味丸治膈症,是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以八味丸治反胃,是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自愚論之,食入反出,脾失其消穀之能,胃失其容受之能,宜理中湯溫脾,加麥芽以暢達一陽之氣。與參朮消補同行,土木不害,而脾得盡其所能。

或吳茱萸湯溫胃,借吳萸以鎮納厥陰之逆氣,合參棗甘溫相濟,震坤合德,而胃得盡其所能。而猶恐中土大寒,溫補太緩,以乾薑、吳萸、附子、蓽拔,蜜丸,俾火化之速;復恐燥熱上僭,傷上焦絪縕之氣,以沙參、白朮、茯苓、麥芽、五穀蟲、甘草、白蔻仁為末,厚裹於外,又以硃砂六一散為衣,使溫和之藥,在外先行於土,而辛熱之藥,由中焦以直達命門,熟腐水穀。續以八味丸收其全功。

若病熱之甚,第以八味丸緩服,未免迂闊矣。(張石頑云:有陽虛不能統運嘔逆便秘,用人參大黃附子攻之即通;瘀血在膈,阻滯氣道而成者,用抵當丸作芥子大,吞二錢。但飲熱湯及食椒姜,輒呃者,有瘀血也。)

白話文:

雖然說要調和脾胃,但其實胃本身並不虛弱;雖然說要溫暖脾臟,但其實脾臟本身並不寒冷。這就是這個病越來越嚴重的原因。正確的方法應該用三一承氣湯,分次少量地往下疏通,之後再用芝麻飲來滋養。這樣就能清除腸胃中腐敗的物質,使腸胃潔淨,積聚的腫塊消除,身體的氣血循環恢復正常,食慾自然就會好轉。

依照這個方法雖然有些偏頗,但卻幾乎沒有治不好的例子,應該盡快使用,這樣還有希望。如果遲疑觀望,對病情是沒有幫助的。

反胃這種病,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剛發病的人還比較好治。王太僕說過:「食物吃不進去,是因為體內有火;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因為體內無火。」如果按照趙氏的方法,用六味丸來治療膈症,這是滋養腎陰來抑制陽氣;用八味丸來治療反胃,這是增補腎陽來消除陰寒。以我個人來看,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是脾臟失去消化食物的功能,胃失去了容納食物的功能。應該用理中湯來溫暖脾臟,加上麥芽來疏通陽氣。同時使用人參、白朮等補益藥材,這樣既不會損傷脾胃,又能讓脾臟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或者用吳茱萸湯來溫暖胃部,借用吳茱萸來鎮定厥陰之氣的逆亂,配合人參、紅棗等甘溫的藥材,調和身體的陰陽,這樣就能讓胃充分發揮功能。但又擔心脾胃太寒冷,溫補的效果太慢,所以用乾薑、吳茱萸、附子、蓽菝等藥材製成蜜丸,讓陽氣快速化開;又擔心燥熱之氣往上竄,傷到上焦的氣血,所以用沙參、白朮、茯苓、麥芽、五穀蟲、甘草、白蔻仁磨成粉,厚厚地裹在外面,再用硃砂六一散做成藥丸的外衣,讓溫和的藥力在體表先行作用,而辛熱的藥力從中焦直接到達命門,讓水穀腐熟消化。最後再用八味丸來鞏固效果。

如果病情非常嚴重,單單用八味丸慢慢服用,就顯得太過迂迴了。(張石頑說:有陽虛不能運化,導致嘔吐、便秘的,可以用人參、大黃、附子攻下,就能疏通;如果是有瘀血阻礙氣道而導致反胃,可以用抵當丸,做成芥子大小的藥丸,吞服二錢。如果喝熱湯或吃辛辣食物就打嗝,那就是有瘀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