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居中

《痰火點雪》~ 卷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1)

1. 五味偏勝

岐伯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曰: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其臟之氣久則從化,故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苦化也。餘味仿此氣不已,則臟氣偏勝必有偏絕,臟有偏絕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暫獲勝,久必致夭,故絕粒服餌者,不暴亡,無五味資助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陽劑剛勝積若燎原為消狂癰疽之屬,則天癸竭而營涸,陰劑柔勝積若凝水為洞泄寒中之病,則真火微而衛散,故大寒大熱之藥,當從權用之,氣平而止有所偏助,令臟氣不平,夭之由也。

白話文:

岐伯說:五種味道進入胃之後,會各自歸向它們所喜歡的臟器。酸味先進入肝臟,苦味先進入心臟,甜味先進入脾臟,辛味先進入肺臟,鹹味先進入腎臟,長時間下來會增長這些臟器的氣,這是物質轉化的正常現象。但是,如果臟器的氣增長過度且持續太久,就會導致短命。

王冰說:味道進入肝臟會產生溫的性質,進入心臟會產生熱的性質,進入肺臟會產生清涼的性質,進入腎臟會產生寒冷的性質,進入脾臟會產生極陰的性質。這五味還會兼具四氣(寒熱溫涼)的特性,這些都會增強臟腑的味道,進而增加臟腑的氣。因此,五味會各自順從其對應臟腑的氣,時間久了就會被同化。所以,長期服用黃連、苦參這些苦味的藥物,反而會從苦味轉化成熱性。其他的味道也類似。如果臟腑的氣持續增長,就會導致臟腑的氣偏盛,氣偏盛太過就會導致氣的耗竭。臟腑的氣一旦耗竭,就會導致突然夭折。因此,藥物如果不具備五味,不具備四氣,而長期服用,即使暫時獲得療效,長久下來也必定會導致早夭。那些絕食服藥的人,之所以不會突然死亡,是因為他們沒有五味的資助。

《易經》說:一陰一陽的調和叫做道,陰陽偏頗就叫做疾病。陽性的藥物如果過度強盛,累積起來就像燎原大火,會造成消渴、狂躁、癰疽等疾病,導致天癸衰竭、營氣枯竭。陰性的藥物如果過度柔弱,累積起來就像凝固的水,會造成腹瀉、寒性病症,導致真火衰微、衛氣散失。因此,大寒大熱的藥物,應該權衡使用,當氣平和就應該停止,如果有任何偏頗的輔助,都會讓臟腑的氣不平衡,導致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