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3)

1. 諸瘡論治

以薑、桂解寒凝。蓋毒以寒凝,溫散則毒自化;膿由氣血,溫托而膿乃成。如人參養營湯、十全大補湯。若清涼之劑,止可施於紅腫癰癤而已。其有嘔逆者,不可泥於毒氣內攻,概用敗毒等散。有寒涼藥,傷胃致嘔者,宜托裡溫中湯。倘誤用攻毒,則內陷者不能外潰矣。其半陰半陽,似腫非腫,欲潰不潰,因元氣失於補托,宜沖和湯,補而兼散可也。

其膿熟不潰,以替針丸塗瘡頭,膿自出。若膿未流利,用針於紋中引之,以線藥紉之。膿出仍腫痛,或為筋膜間隔,亦用針引,紉以線藥。倘刀針割傷,瘡口不合,用豬蹄湯洗敷,貼神異膏,服內托黃耆丸,則瘡口斂。潰後血自出,四物湯加山梔、丹皮。潰後真陰虧,虛火炎,發熱作渴,急用加減八味丸,或五味子湯。

潰後發熱,煩躁不寐,血虛也,聖愈湯。自汗不止,氣虛也,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發熱煩擾,筋惕肉瞤,氣血虛也,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浮洪,陰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煩擾面赤,脈沉微,陰盛發躁也,四君姜附湯。其潰後便瀉,有因胃傷寒涼不化者,六君子湯加神麯、乾薑。

有因脾氣虛弱失運者,六君子湯送二神丸。有因脾胃兩虛,食少無味,嘔瀉者,八仙糕。有因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送二神丸。有因脾腎虛寒者,參附湯送二神丸。凡一切潰爛諸瘡,宜貼貝葉膏,摻腐盡生肌散。潰爛紅腫熱痛,摻生肌定痛散,或輕乳生肌散。蓋腐去則新生,然必毒氣已盡,方用生肌藥。

若太早,則患更腐潰。如果毒盡而脾氣壯,則肌肉自生,以脾主肌肉也。如欲腐脫肌生,宜貼絳珠膏。生肌通用,宜搽玉紅膏,外以太乙膏蓋之。梅瘡、杖瘡、臁瘡、下疳等症,去腐生新,宜貼瑩珠膏。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宜月白珍珠散摻之。

白話文:

諸瘡論治

用薑、桂來治療寒邪凝滯。因為瘡毒多因寒邪凝滯所致,溫熱散寒就能使毒氣自行化解;膿液的產生則與氣血有關,溫補提升氣血,膿液就能自然形成。像是人參養營湯、十全大補湯這類藥方。清涼的藥物,只適用於紅腫的癰疽瘡癤。如有嘔逆的症狀,不可拘泥於毒氣內攻,而一概使用敗毒類散劑。若因寒涼藥傷胃而致嘔,則應服用托裡溫中湯。倘若錯誤使用攻毒藥物,則內陷的膿瘍便無法外潰。對於症狀介於腫與不腫之間,欲潰而未潰的瘡瘍,這是因為元氣不足以推動膿液外排,宜用沖和湯,兼顧補益和散邪。

如果膿液成熟卻不外潰,可用替針丸塗在瘡瘍部位,膿液就會自行排出。若膿液尚未通暢,則可用針在紋理之中引導膿液,再用藥線將傷口縫合。膿液排出後仍腫痛,可能是因為筋膜阻隔,也可用針引導,並用藥線縫合。倘若因刀針割傷導致瘡口不合,可用豬蹄湯清洗敷貼,再貼上神異膏,並服用內托黃耆丸,就能使瘡口癒合。潰瘍後出血不止,可用四物湯加山梔、丹皮。潰瘍後真陰虧損,虛火旺盛,出現發熱口渴等症狀,需緊急使用加減八味丸,或五味子湯。

潰瘍後發熱、煩躁失眠,是血虛所致,可用聖愈湯。自汗不止,是氣虛所致,可用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發熱煩擾,筋惕肉瞤(肌肉抽搐),是氣血兩虛所致,可用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浮洪大,是陰虛發熱,可用當歸補血湯。煩擾面赤,脈沉細微,是陰盛而致煩躁,可用四君子湯加薑、附子。潰瘍後便瀉,若因胃寒受涼導致寒邪不化,則用六君子湯加神麴、乾薑。

若因脾氣虛弱失運所致,則用六君子湯送服二神丸。若因脾胃兩虛,食少無味,嘔瀉,則用八仙糕。若因氣虛下陷所致,則用補中益氣湯送服二神丸。若因脾腎虛寒所致,則用參附湯送服二神丸。凡一切潰爛的瘡瘍,宜貼貝葉膏,並撒上腐盡生肌散。潰爛紅腫熱痛,則撒上生肌定痛散,或輕乳生肌散。因為腐肉去除後才能新生,但必須等到毒氣完全消散後,才能使用生肌藥。

如果太早使用,則會使患處更加腐爛潰瘍。如果毒氣已盡,且脾氣旺盛,則肌肉會自行生長,因為脾主肌肉。若想促使腐肉脫落,肌膚再生,宜貼絳珠膏。生肌藥物普遍適用,宜塗抹玉紅膏,外以太乙膏覆蓋。梅毒瘡、杖瘡、臁瘡、下疳等症,去腐生新,宜貼瑩珠膏。新肉已長滿,但未能長皮,宜撒上月白珍珠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