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卷之一 (3)
卷之一 (3)
1. 附方
〔子嗽〕,百合散,百合,紫菀,麥冬,桔梗,桑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竹茹(一團),為末,每服八錢,入蜜煎服。
〔風嗽〕,香蘇散,香附,紫蘇(各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七分),姜,蔥,煎服。咳加杏仁、桑皮。傷風自汗加桂枝。
〔寒嗽〕,小建中湯,見一卷傷風。
〔火嗽〕,紫菀湯,紫菀,天冬(各一錢),桔梗,炙草,桑皮,杏仁(各三分),竹茹(一分)和蜜,溫服。
〔化痰〕,二陳湯,見一卷中風。
〔子癇〕,羚羊角散,見五卷厥。
〔子淋〕,本事安營散,人參,細辛,當歸,甘草,燈草,木通,滑石,麥冬,為末。每服二錢,麥冬湯下。
〔陰虛〕,六味丸,見一卷中風。
〔陽虛〕,腎氣丸,見二卷虛損。
〔溺澀〕,導赤散,見一卷溫。
〔肺熱〕,黃芩清肺飲,見一卷火。
〔利溺〕,葵子茯苓湯,冬葵子(五兩五錢),白茯苓(二兩),為末。每服三錢,米湯下。
〔遺溺〕,千金白薇散,白薇,白芍,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
〔轉胞〕,參朮飲,見七卷轉胞。
〔熱病〕,蔥豉湯,見一卷溫。
〔溫熱〕,千金石膏大青湯,石膏(八錢),大青,黃芩(各三錢),前胡,知母,梔子仁(各四錢),蔥白(四條),水煎溫服。
〔孕瘧〕,養胃湯,見三卷脾胃。
〔孕瘧〕,清脾飲,見四卷陰瘧。
〔痰瘧〕,柴陳煎,小柴胡湯合二陳湯。
〔升陽〕,舉元煎,見三卷飲食。
〔久痢〕,理中湯,見一卷中風。
〔痢脹〕,厚朴湯,見七卷二便不通。
〔白痢〕,甘草乾薑湯,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赤白〕,樸姜參甘半夏湯,樸,姜,參,草,夏,姜,棗
〔熱痢〕,芩芍湯,芩,芍,草
〔後重〕,香連丸,見四卷痢。
〔血痢〕,連理湯,見一卷暑。
〔血痢〕,三物膠艾湯,阿膠,艾葉,石榴皮,等分,水煎。
〔陰虛〕,駐車丸,見四卷痢。
〔熱痢〕,白頭翁湯,見四卷痢。
〔久痢〕,千金膠艾榴皮湯,即三物膠艾湯。
〔中暑〕,黃連香薷飲,見一卷中風。
〔傷暑〕,十味香薷飲,五物香薷飲加,木瓜,參,耆,陳,術
〔傷暑〕,五物香薷飲,見一卷中風。
〔頭痛〕,川芎茶調散,見一卷傷風。
〔心氣〕,火龍散,川楝子,茴香(各炒三錢),艾葉(鹽炒錢半),水煎。
〔心痛〕,產寶丸,芎,歸,苓,樸(各一兩),分二服。
〔寒食〕,正氣散,見一卷中風。
〔腰痛〕,通氣散,故紙瓦上炒香研末。先嚼核桃肉一個,溫酒調故紙末三錢。
〔腎虛〕,大補元煎,見一卷中風。
〔血下〕,苧根湯,生地,苧根(各二兩),歸,芍,草,阿膠(各一兩),分三服,水煎。
〔孕癰〕,千金托裡散,參,耆,草,芎,歸,桂,防,芷,桔,芍,天冬,連翹,忍冬,生薑
白話文:
[附方]
咳嗽類:
- 咳嗽(傷風咳嗽): 百合散:百合、紫菀、麥冬、桔梗、桑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竹茹一團,研末,每次八錢,加蜜煎服。
- 風寒咳嗽: 香蘇散:香附、紫蘇各三錢,陳皮一錢,甘草七分,加薑、蔥煎服。咳嗽加杏仁、桑皮;傷風自汗加桂枝。
- 寒咳: 小建中湯(詳見傷風篇)。
- 肺熱咳嗽: 紫菀湯:紫菀、天冬各一錢,桔梗、炙甘草、桑皮、杏仁各三分,竹茹一分,加蜜,溫服。
- 痰咳: 二陳湯(詳見中風篇)。
泌尿系統疾病:
- 妊娠子癇: 羚羊角散(詳見厥證篇)。
- 小便不利: 本事安營散:人參、細辛、當歸、甘草、燈芯草、木通、滑石、麥冬,研末,每次二錢,麥冬湯送服。
- 小便澀痛: 導赤散(詳見溫病篇)。
虛證:
- 陰虛: 六味丸(詳見中風篇)。
- 陽虛: 腎氣丸(詳見虛損篇)。
其他疾病:
- 肺熱: 黃芩清肺飲(詳見火熱篇)。
- 小便頻數: 葵子茯苓湯:冬葵子五兩五錢,白茯苓二兩,研末,每次三錢,米湯送服。
- 尿失禁: 千金白薇散:白薇、白芍等分,研末,酒服,每次方寸匕(約3克)。
- 妊娠胎位不正: 參朮飲(詳見胎位不正篇)。
- 發熱: 蔥豉湯(詳見溫病篇)。
- 溫熱病: 千金石膏大青湯:石膏八錢,大青、黃芩各三錢,前胡、知母、梔子仁各四錢,蔥白四條,水煎溫服。
- 妊娠瘧疾: 養胃湯(詳見脾胃篇);清脾飲(詳見陰瘧篇)。
- 痰飲瘧疾: 柴陳煎:小柴胡湯加二陳湯。
- 陽氣虛弱: 舉元煎(詳見飲食篇)。
- 久瀉: 理中湯(詳見中風篇)。
- 痢疾伴腹脹: 厚朴湯(詳見二便不通篇)。
- 白痢: 甘草乾薑湯: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 赤白痢: 樸姜參甘半夏湯:厚朴、乾薑、人參、甘草、半夏、乾薑、大棗。
- 熱痢: 芩芍湯:黃芩、白芍、甘草。
- 里急後重: 香連丸(詳見痢疾篇)。
- 血痢: 連理湯(詳見暑病篇);三物膠艾湯:阿膠、艾葉、石榴皮等分,水煎。
- 陰虛型痢疾: 駐車丸(詳見痢疾篇)。
- 熱痢: 白頭翁湯(詳見痢疾篇)。
- 久痢: 千金膠艾榴皮湯(即三物膠艾湯)。
- 中暑: 黃連香薷飲(詳見中風篇)。
- 傷暑: 十味香薷飲(五物香薷飲加木瓜、人參、黃耆、陳皮、蒼朮);五物香薷飲(詳見中風篇)。
- 頭痛: 川芎茶調散(詳見傷風篇)。
- 心氣不足: 火龍散:川楝子、茴香各炒三錢,艾葉(鹽炒)一錢半,水煎。
- 心痛: 產寶丸:川芎、當歸、茯苓、厚朴各一兩,分二次服用。
- 飲食積滯: 正氣散(詳見中風篇)。
- 腰痛: 通氣散:將故紙瓦上炒香研末。先嚼核桃肉一個,溫酒調故紙末三錢服下。
- 腎虛: 大補元煎(詳見中風篇)。
- 崩漏: 苧根湯:生地黃、苧麻根各二兩,當歸、白芍、甘草、阿膠各一兩,分三次服用,水煎。
- 妊娠癰腫: 千金托裡散:人參、黃耆、甘草、川芎、當歸、桂枝、防風、白芷、桔梗、白芍、天冬、連翹、忍冬、生薑。
註: 以上劑量為古代劑量,現代應用需經中醫師辨證施治後調整。 文中部分藥方需要參考原文對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