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2)

1. 痢脈案

族某,初春痛痢,痢後鮮血點滴,腹痛後重,脈大,口燥怯冷,動則氣急。六旬以上,痢久陰傷及陽,大忌發熱。仿駐車丸,去黃連,用烏梅、阿膠(煨沖)、當歸、白芍、熟地(俱炒)、五味、木香(煨)、炙草,粳米湯煎。三服痢稀血止,去烏梅、木香,加參、耆、陳、苓、蓮、姜,十數服而平。

譚氏,六旬外,下痢旬余,猶然腹痛後重,溺澀脈洪,目赤顴紅,寤煩口乾。忽而香連丸,忽而粟殼湯,忽而大黃,忽而肉桂,用藥前後不倫,失於疏理。先以荸薺粉、山梔、石斛、丹皮、赤苓、麥冬、白芍、木香汁、枳殼、地榆、燈心,一啜諸症減,納粥糜矣。轉方,用煨木香、陳皮、白芍、當歸、茯苓、地榆、車前子、甘草梢,痢大減,惟腹痛不定一處,則虛氣滯也。用蔥薑末炒麥麩,絹包熱熨,痛已,服調理藥而安。

白話文:

[痢脈案]

某位姓氏族人,初春時患上痢疾,拉肚子後帶有鮮血,腹部疼痛且疼痛感在下墜,脈象有力,口乾舌燥怕冷,稍微活動就氣喘吁力。此人年齡超過六十歲,痢疾久治傷及陰陽,最忌諱發燒。於是仿照駐車丸的藥方,去除黃連,改用烏梅、阿膠(煨製後研磨)、當歸、白芍、熟地黃(都炒過)、五味子、木香(煨製)、炙甘草,用粳米湯煎服。服藥三次後,腹瀉和帶血的情況都停止了,於是將烏梅、木香去除,加入人參、黃耆、陳皮、茯苓、蓮子、生薑,再服藥十幾次後病就好了。

譚氏,六十多歲,腹瀉十多天,仍然腹部疼痛且疼痛感在下墜,小便困難,脈象洪大,眼睛紅赤,面頰紅潤,睡覺不安穩,口乾舌燥。她曾服用過香連丸、粟殼湯、大黃、肉桂等藥物,用藥前後不協調,缺乏合理的治療方案。我先用荸薺粉、山梔子、石斛、丹皮、赤茯苓、麥冬、白芍、木香汁、枳殼、地榆、燈芯草等藥物煎服,服藥一次後諸多症狀減輕,可以吃些粥糜了。之後調整藥方,用煨製的木香、陳皮、白芍、當歸、茯苓、地榆、車前子、甘草梢,腹瀉大大減輕,但腹部疼痛的位置不定,這是虛氣滯塞所致。於是用蔥薑末炒麥麩,用絹布包起來熱敷,疼痛消除後,再服用調理藥物,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