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啟玄》~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1)
1. 卷之十一
2. 癰疽發背
仙方活命飲加減法
治癰疽發背腦癰等瘡。已成未成。萬不失一也。
穿山甲(三大片同蛤粉炒熟不用粉),天花粉,甘草節,滴乳香,赤芍藥,貝母(各一錢),皂角針(炒去尖),沒藥(各五分),當歸尾(酒洗),陳皮(各一錢五分),防風(七分),金銀花(三錢),白芷(一錢)
作一劑用酒水各一碗罐煎八分服。瘡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能飲酒者外再飲四五杯。忌酸酒鐵器豆芽菜粉油膩等物。服畢宜側臥。少暖有汗覺痛減大半。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不盡述。
癰疽發背在頭及腦後脊背。加羌活藁本角刺一倍。此太陽經藥也。
在胸脅少陽經部位者加柴胡栝蔞仁為君。
在腹臍者太陰經加陳皮赤芍白芷為君。
在手及臂膊加桂枝金銀花為君。
在足腿膝加牛膝防己黃柏歸尾。
如腫硬加連翹木鱉仁。
是疔瘡加紫河車三錢蒼耳二錢。
如人虛弱。不潰不起。加人參黃耆當歸甘草。
如人實壯。加大黃連根節的麻黃。
托裡榮衛湯加減法
治諸瘡瘍邪毒在於經絡中。宜此方加減。何知邪在經中。則外無焮赤腫痛。內無便溺阻滯。則知邪在經。宜分部位。則知在何經。即以何經引經藥加之神效。
黃耆(蜜炙),紅花,蒼朮(泔浸炒),柴胡,連翹,羌活,防風,歸身(酒拌),甘草(炙),人參(以上各一錢),桂枝(七分),黃芩(一錢)
作一劑。酒水各一鍾煎八分服。分瘡上下在食前後服。
在太陽加羌活麻黃。
在少陽經加柴胡黃芩。
在陽明經加白芷葛根。
在太陰經加蒼朮陳皮。
在少陰經加知母牛蒡子梵王燈馬前子。
在厥陰經加赤芍柴胡。
以上皆足之六經加減引經藥也。
在手太陽經臂膊及手小指背者加桂枝甘草。
在手少陽經加生地黃升麻。
在手陽明經加桔梗花粉金銀花。
在手太陰經加黃耆人參黃芩。
在手少陰經加連翹黃連。
在手厥陰經加茯神連翹人參。
以上手足十二加減及引經例藥也。
補中益氣湯
治瘡瘍人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不食勞倦。脈洪大無力。或頭身痛。惡寒自汗。氣高而喘。虛煩。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甘草(炙),人參,當歸(以上各一錢),白朮(炒一錢),升麻,柴胡,陳皮(各三分),白芍藥(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黑棗三枚煎服。空心方妙。
十全大補湯加減法
治潰瘍發熱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清稀。自汗盜汗及流注。瘰癧便毒。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或潰而不斂。血氣不足之人。並皆治之。
人參,桂枝,淮生地黃(酒洗蒸焙乾),川芎,茯苓,白朮(炒),白芍(炒),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姜三片。棗三枚煎服。
白話文:
癰疽發背
以下藥方用於治療癰疽、發背、腦癰等瘡瘍,無論成形與否皆有效。
仙方活命飲加減法
此方治療癰疽發背等瘡瘍。藥材用量如下:穿山甲(三大片,與蛤粉同炒,不用蛤粉)、天花粉、甘草節、滴乳香、赤芍藥、貝母(各一錢)、皂角針(炒去尖)、沒藥(各五分)、當歸尾(酒洗)、陳皮(各一錢五分)、防風(七分)、金銀花(三錢)、白芷(一錢)。
將以上藥材一劑,用等量酒水各一碗,小火煎煮至八分滿服用。瘡瘍在上半身者,飯後服用;在下半身者,飯前服用。能飲酒者,可再額外飲用四五杯酒。忌食酸味食物、酒、鐵器、豆芽、油膩食物等。服藥後宜側臥,稍微保暖,出汗後疼痛會減輕許多。此方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若癰疽發背長在頭部、腦後或脊背,需加倍羌活、藁本、角刺(此為太陽經藥物)。
若長在胸脅(少陽經部位),則以柴胡、栝蔞仁為主藥。
若長在腹部臍部(太陰經),則以陳皮、赤芍、白芷為主藥。
若長在手及臂膀,則以桂枝、金銀花為主藥。
若長在足、腿、膝,則以牛膝、防己、黃柏、當歸尾為主藥。
若腫塊堅硬,則加連翹、木鱉仁。
若為疔瘡,則加紫河車三錢、蒼耳子二錢。
若患者虛弱,腫塊未潰破,則加人參、黃耆、當歸、甘草。
若患者體質強壯,則加大黃、連根節、麻黃。
托裡榮衛湯加減法
此方治療邪毒侵犯經絡所引起的各種瘡瘍。判斷邪毒在經絡中的方法是:外觀無紅腫熱痛,內無大小便阻塞。此時需根據瘡瘍部位,判斷屬於哪條經絡,再加入相應的引經藥物,效果極佳。
藥材用量如下:黃耆(蜜炙)、紅花、蒼朮(泔浸炒)、柴胡、連翹、羌活、防風、當歸身(酒拌)、甘草(炙)、人參(以上各一錢)、桂枝(七分)、黃芩(一錢)。
將以上藥材一劑,用等量酒水各一鍾,煎煮至八分滿服用。依瘡瘍位置,於飯前或飯後服用。
若在太陽經,加羌活、麻黃。
若在少陽經,加柴胡、黃芩。
若在陽明經,加白芷、葛根。
若在太陰經,加蒼朮、陳皮。
若在少陰經,加知母、牛蒡子、梵王燈、馬前子。
若在厥陰經,加赤芍、柴胡。
以上皆為足之六經加減引經藥。
若在手太陽經(臂膊及手小指背),加桂枝、甘草。
若在手少陽經,加生地黃、升麻。
若在手陽明經,加桔梗、花粉、金銀花。
若在手太陰經,加黃耆、人參、黃芩。
若在手少陰經,加連翹、黃連。
若在手厥陰經,加茯神、連翹、人參。
以上為手足十二經加減及引經藥物舉例。
補中益氣湯
此方治療瘡瘍患者元氣不足,伴隨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不思飲食、勞倦、脈洪大無力、頭身疼痛、惡寒自汗、氣喘、虛煩等症狀。
藥材用量如下:黃耆(蜜炙一錢五分)、甘草(炙)、人參、當歸(以上各一錢)、白朮(炒一錢)、升麻、柴胡、陳皮(各三分)、白芍藥(炒五分)。
將以上藥材一劑,用兩鍾水,加入三片薑、三枚黑棗煎服。空腹服用最佳。
十全大補湯加減法
此方治療潰瘍伴隨發熱、惡寒或疼痛、膿液多或稀薄、自汗盜汗、流注、瘰癧、便毒等症狀,以及久不化膿、膿成不潰、潰而不斂等情況,適用於血氣不足的患者。
藥材用量如下:人參、桂枝、淮生地黃(酒洗蒸焙乾)、川芎、茯苓、白朮(炒)、白芍(炒)、黃耆(鹽水拌炒)、當歸(酒拌,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將以上藥材一劑,用兩鍾水,加入三片薑、三枚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