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要訣》~ 卷十六 (5)
卷十六 (5)
1. 臍突
臍突胎中積熱生,總由孕母失調停,兒臍突出腫赤大,宜清母子即臍平。
【注】此證兒臍突出,赤腫虛大是也。由孕母失於調停,兒在胞胎,受母積熱,既生之後,兒臍即腫。宜清母子之熱,兒臍不必敷治,恐反為害。如旬日外,兒臍忽腫,如吹不赤,捻動微響,或驚悸作啼者,宜用白芍藥湯加薏苡仁,令兒服之,外以外消散敷之即愈。
白芍藥湯
白芍(酒炒,一兩),澤瀉(五錢),甘草(生,一錢二分),肉桂(揀薄者刮去粗皮,一錢)
共研粗末,每用二錢,水一盅,煎四分,空心頻服。臍下痛加鉤藤一錢,生薑一片,食鹽五釐。
【方歌】白芍藥湯澤瀉甘,再加肉桂共粗研,專醫臍腫驚啼叫,空心煎服整二錢。
外消散
大黃,牡蠣煅(各五錢),朴硝(二錢)
共研細末,用活田螺數十枚,洗淨,再以清水半盆養之,過宿取田螺清水,調藥敷於患處,其螺仍放水中勿害,方效。
【方歌】外消散敷臍突冒,大黃煅牡蠣朴硝,活田螺用清水泡,過宿取水將藥調。
白話文:
臍突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積聚熱氣所致,主要是孕婦身體調理不當造成的。嬰兒的肚臍會突出、紅腫且腫大,應該著重調理孕婦和嬰兒的體內熱氣,這樣嬰兒的肚臍就能恢復平坦。
此症狀指的是嬰兒肚臍突出、紅腫且腫大。因為孕婦身體調理不當,胎兒在母體內受到母體積熱的影響,出生後肚臍就會腫脹。應該著重清理孕婦和嬰兒體內的熱氣,嬰兒的肚臍不需要特別敷治,以免適得其反。如果出生十天後,嬰兒肚臍突然腫脹,顏色像吹氣般發紅,觸摸時有輕微的響聲,或者伴隨驚悸哭鬧,則應該服用白芍藥湯加薏苡仁,並在外敷外消散,即可痊癒。
白芍藥湯的藥方及用法:
白芍藥(酒炒,一兩)、澤瀉(五錢)、甘草(生,一錢二分)、肉桂(揀薄者刮去粗皮,一錢),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四分之一杯,空腹頻頻服用。如果肚臍下方疼痛,可以再加入鉤藤一錢、生薑一片和食鹽五釐。
外消散的藥方及用法:
大黃、牡蠣(煅燒過的,各五錢)、朴硝(二錢),研磨成細粉。取活田螺數十個,洗淨後放入半盆清水中浸泡一夜,然後用浸泡田螺的清水調和藥粉,敷在患處。田螺仍然放在水中,不要丟棄,這樣藥效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