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要訣》~ 卷十一 (3)
卷十一 (3)
1. 敦疽
敦疽多生足指疼,腫色紅活出血膿,血燥精竭無敗色,膏粱房勞脾腎經。
【注】此證多生於足指,而手指亦間有生者,由膏粱太過則損脾,房勞太過則傷腎;脾既損則血生少,腎既傷則精必竭,更兼濕熱壅盛而成。初起黃粟小疱,痛如湯潑火燃,其色紅活,腫無黑暈,潰破有膿,腐無敗色,此屬血脈未死之候。然此證雖無敗色,亦由臟腑發出,未可視為小毒也,法宜急服滋陰救燥、補血理脾之藥。
初服解毒濟生湯、六味地黃湯,潰服人參養榮湯、桂附地黃湯。外初宜蝌蚪拔毒散塗之,將潰貼蟾酥餅,兼貼巴膏,潰腐之後,換搽生肌玉紅膏生肌斂口。初終禁用灸法。患者宜清心寡慾調理,庶免變證。
解毒濟生湯(見脫疽)
六味地黃湯(見面部雀斑)
桂附地黃湯(見面部頰瘍)
人參養榮湯,巴膏,生肌玉紅膏(俱見潰瘍門)
蝌蚪拔毒散(見腫瘍門)
蟾酥餅(即蟾酥丸作餅。見疔瘡門)
白話文:
敦疽大多長在腳趾上,疼痛腫脹,顏色紅潤,會出血流膿,但血液乾燥精氣耗竭,沒有壞死的徵兆,是因過度飲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臟,以及房事過度損傷腎臟所致。
這種病症大多發生在腳趾,手指偶爾也會發生。因為吃得太好(膏粱)損傷脾臟,房事過度則傷腎;脾臟受損則血液生成減少,腎臟受損則精氣必然耗竭,再加上濕熱壅盛而發病。初期是黃色小米粒大小的水泡,疼痛劇烈,像被熱水燙或火燒一樣,顏色紅潤,腫脹沒有黑色瘀斑,潰爛後有膿,腐爛卻沒有壞死的顏色,這是血脈尚未壞死的徵兆。但是,雖然沒有壞死的顏色,也是臟腑病變引起的,不能視為輕微的毒症,應該盡快服用滋陰降火、補血健脾的藥物。
一開始服用解毒濟生湯、六味地黃湯,潰爛後服用人參養榮湯、桂附地黃湯。外用藥物,初期用蝌蚪拔毒散塗抹,將要潰爛的地方貼上蟾酥餅,同時貼上巴膏,潰爛腐敗之後,換成生肌玉紅膏來促進傷口癒合。治療期間始終禁用灸法。患者應該保持心神平靜,減少慾望,調養身體,以免病情變化。
2. 甲疽
甲疽多因剔甲傷,甲長侵肉破成瘡,胬肉高突痛難忍,消瘀化胬效非常。
【注】此證因割嵌指甲傷肉,或剔甲傷肉,或甲長侵肉,穿窄小靴鞋,以致甲旁焮腫破爛,時津黃水,胬肉高突,疼痛難忍,不能著衣。原繫好肉受傷,宜用鹽湯燙洗,外敷華佗累效散,白膏藥蓋貼,胬肉消盡即愈。
華佗累效散
乳香,硇砂(各一錢),輕粉(五分),橄欖核(燒,存性三枚),黃丹(三分)
共研細末,香油調敷。
【方歌】華佗累效敷嵌甲,黃丹輕粉乳硇砂,橄欖核燒同碾細,香油調濃患處搽。
白膏(藥見潰瘍門)
白話文:
甲疽大多是因為剪指甲傷到肉,或是指甲過長嵌入肉中而潰爛成瘡。長出的增生肉又高又腫,疼痛難以忍受,但消腫散瘀的效果非常好。
這種病症是因為割、嵌指甲傷到肉,或者剪指甲傷到肉,或是指甲過長嵌入肉中,穿著太窄小的鞋子,導致指甲旁邊紅腫潰爛,經常流出黃色膿水,增生的肉又高又腫,疼痛難忍,連衣服都穿不上。根本原因是好的肉受傷了,應該用鹽水燙洗患處,再外敷華佗累效散,用白膏藥蓋上,等增生的肉消退就痊癒了。
華佗累效散的組成:
乳香、硇砂(各一錢),輕粉(五分),橄欖核(燒成炭,取三枚),黃丹(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
華佗累效散的歌訣:華佗累效治嵌甲,黃丹輕粉乳硇砂,橄欖核燒再研細,香油調勻患處擦。
白膏藥(詳見潰瘍部分的藥方)
3. 足跟疽
足跟疽生腳攣根,狀如兔咬紫紅焮,陽躍積熱潰難斂,初宜隔蒜艾灸勤。
【注】此證生足跟,俗名腳攣根,由臟腑積熱,汗出涉水,遠行傷筋而成。初腫紅紫疼痛,潰破膿水淋瀝,狀如兔咬。經云:兔齧狀如赤豆,至骨急治,遲則害人。蓋謂毒之深惡也。
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名申脈,即陽蹺脈發源之所,又系腎經所過之路,瘡口久潰不合,陽蹺脈氣不能沖發,腎氣由此漏泄,以致患者益虛,初起宜隔蒜片灸之,服仙方活命飲加肉桂、牛膝;潰後宜補中益氣湯、人參養榮湯、桂附地黃丸隨證滋補治之。余按癰疽潰瘍門。海藏云:兔齧久不收斂,用鹽湯洗之,白朮研末撒之,兩日一易,謹戒一切勞碌即效。
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補中益氣湯,人參養榮湯(俱見潰瘍門)
桂附地黃丸(見面部頰瘍)
白話文:
足跟疽發生在腳跟,俗稱腳攣根,症狀像兔子咬傷一樣,呈現紫紅色腫脹發炎。陽氣鬱結積熱,潰爛後不易癒合。初期應隔著蒜片艾灸,勤加施灸。
這個病症發生在腳跟,俗稱腳攣根,是由於臟腑積熱、汗濕涉水、長途跋涉傷筋所致。初期腫脹、紅紫、疼痛,潰爛後膿水流出,形狀像兔子咬傷一樣。古籍記載:「兔子咬傷的樣子像赤豆,深入骨頭要緊急治療,拖延則會危及生命。」說明此病毒性很厲害。
此病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是申脈穴,也就是陽蹺脈的起始點,也是腎經經過的部位。如果瘡口長期潰爛不癒合,陽蹺脈的氣血就無法衝擊發散,腎氣就會由此洩漏,導致患者更加虛弱。初期應該隔著蒜片艾灸,服用仙方活命飲加肉桂、牛膝;潰爛後則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人參養榮湯、桂附地黃丸等,根據病情進行滋補治療。此外,對於久治不愈的兔齧狀潰瘍,可以用鹽水清洗,再撒上白朮粉末,每兩天換一次藥,並避免一切勞累,效果會更好。
4. 厲癰、四淫
厲癰勢小足旁生,四淫在足上下凝,三陰虧損為疽重,三陽濕熱發癰輕。
【注】《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此二證俱由足三陰經虧損,為疽者重;若兼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而成癰者輕。
若紅腫疼痛,潰破有膿,腐脫無黑氣浸漫,屬濕熱偏盛,順證易治;若微紅微腫,潰出膿水,屬陰氣凝結,不能化膿,險證難治;若黑暗漫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水淋漓,為陰敗惡證,屬逆。四淫無邊沿,厲癰類敦疽,初俱宜仙方活命飲,外宜隔蒜灸,以宣壅毒。將潰宜服人參養榮湯,兼六味地黃丸以滋補之,若色黯不痛,即用桑柴烘法,以行壅滯助陽氣,更宜十全大補湯兼桂附地黃丸,壯脾滋水治之,或可成功。若妄用苦寒克伐之藥,多致不救,外治法同敦疽。
仙方活命飲(見腫瘍門)
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
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俱見潰瘍門)
六味地黃丸(見面部雀斑)
桑柴烘法(見首卷)
桂附地黃丸(見面部頰瘍)
白話文:
厲癰範圍較小,發生在腳邊;四淫則在腳部上下凝結。三陰經虧損則形成較嚴重的疽;三陽經濕熱導致的癰則較輕。
如果癰疽紅腫疼痛,潰破流膿,腐爛處沒有黑色氣息浸潤,這是濕熱盛行的表現,屬於順證,容易治療。如果只是輕微紅腫,潰破流出膿水,這是陰氣凝結,無法化膿的表現,屬於險證,難以治療。如果皮膚黑暗腫脹,疼痛卻不潰膿,伴隨煩熱口渴,小便頻數,這是陰氣衰敗的惡證,屬於逆證。四淫沒有明顯的邊界,厲癰則類似於敦疽。初期都宜服用仙方活命飲,外用隔蒜灸法以疏通壅塞的毒氣。如果已經潰破,則服用人參養榮湯,並配合六味地黃丸滋補。如果顏色暗淡不痛,則可以使用桑柴烘法,以促進壅塞之氣的運行,並增強陽氣,同時服用十全大補湯和桂附地黃丸,健脾益腎,或許能治癒。如果錯誤使用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難以挽回。外治療法則與敦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