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宏源

《外科心法要訣》~ 卷十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2)

1. 附陰疽

附陰疽發內踝上,初如紅粟日增疼,堅硬赤腫漸如卵,三陰交會濕熱凝。

【注】此證生內踝骨之上三寸,初如紅粟,疼痛日增,堅硬赤腫,漸如雞卵,系三陰交會濕熱積聚而成。始終內、外治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但三陰交系純陰之穴,收斂遲緩,調養不可不慎。

白話文:

腳踝內側上方長了個陰疽,一開始像紅色的小米粒,每天都越來越痛,腫塊越來越硬、越來越紅、越來越腫,最後像雞蛋一樣大。這是因為三陰交穴(脾經、肝經、腎經交會處)濕熱凝結造成的。 治療方法,無論內服外敷,都參考癰疽腫瘍、潰瘍的治療方法。但要注意,三陰交穴是純陰之穴,癒合較慢,調養需要格外小心。

2. 內踝疽、外踝疽

內外踝疽濕寒成,血澀氣滯阻於經,三阻外側三陰里,初用宣通蒜灸靈。

【注】此二證生兩足踝近腕之處,在內踝者名走緩,又名鞋帶疽;在外踝者名腳拐毒。蓋內踝骨屬三陰經脈絡也,外踝骨,屬三陽經脈絡也。俱由濕寒下注,血澀氣阻而成,其堅硬漫腫,皮色不變,時時隱痛,難於行立者,初服瘡科流氣飲加牛膝、木瓜、防己,以宣通之,外用蒜片灸法以消之。發三陰經者服內托黃耆湯;發三陽經者,服內托羌活湯。

若虛弱將欲作膿,跳痛無時者,俱服十全大補湯,外敷烏龍膏。其腫潰法,俱按癰疽腫瘍,潰瘍門。

瘡科流氣飲(見背部痰注發)

內托黃耆湯(見股部附骨疽)

內托羌活湯(見臀部上馬癰)

十全大補湯(見腫瘍門)

烏龍膏(見腫瘍門)

白話文:

內外踝腫痛,是因濕寒侵襲,導致血液瘀滯、氣機阻礙而引起。內踝腫痛又稱「走緩」或「鞋帶疽」,外踝腫痛則稱「腳拐毒」。內踝屬於足三陰經的循行路線,外踝則屬於足三陽經的循行路線。 初期治療,可用宣通氣血的藥物,並配合蒜片灸法。若腫痛部位在內踝(足三陰經),則內服黃耆湯;若在踝外(足三陽經),則內服羌活湯。

如果患者體質虛弱,腫痛處將要化膿,且疼痛劇烈,則應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外敷烏龍膏。 腫痛潰爛後的處理方法,則參考癰疽腫瘍的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