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宏源

《外科心法要訣》~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卷十

2. 股部

3. 附骨疽、咬骨疽

附骨大腿外側生,在腿里側咬骨名。體虛寒濕乘虛入,寒熱往來不焮紅,痛甚徹骨難屈轉,寒濕化熱腫胖形。蒜灸起疱無疱逆,潰後最忌敗漿膿。

【注】此二證生於大腿裡外。外側屬足三陽經,里側屬足三陰經。附骨疽生於大腿外側,咬骨疽生於大腿里側。由體虛之人,露臥風冷,浴後乘涼,寒濕侵襲,或房欲之後,蓋覆單薄,寒邪乘虛入里,遂成斯疾。

初覺寒熱往來,如同感冒風邪,隨後筋骨疼痛,不熱不紅,甚則痛如錐刺,筋骨不能屈伸動轉,經久陰極生陽,寒鬱為熱,熱甚腐肉為膿,外形腫胖無頭,皮色如常,漸透紅亮一點,內膿已成,凡治此證,初起寒熱往來,覺痛時,輕者即服萬靈丹,重者服五積散如牛膝、紅花;痛處用雷火針針之,發汗散寒,通行經絡;膿成開之。潰後余治俱按潰瘍門。

又有漫腫疼痛,發於尻臀部位者,宜服內托羌活湯,又有發於腿之裡側近膝者,屬足太陰脾、足厥陰肝二經部位,宜服內托黃耆湯。又有發於腿外側者,屬足少陽膽經部位,宜服內托酒煎湯。又有發於腿之正面者,屬陽明胃經部位,頭目昏眩,嘔吐不食,胸膈不利,心煩熱悶者,宜服茯苓佐經湯。

又有發於腿之裡側,屬太陰脾經部位,骨節焮痛,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水不利,手足浮腫者,宜服附子六物湯,又有發於腿之後面,屬足太陽膀胱經部位,腿足攣痹,關節重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兼惡風頭痛者,宜服麻黃佐經湯。

又有三陰不足,外邪過盛,大腿通腫,皮色不變,疼痛日增,不消不潰者,此屬虛寒骨冷,急服大防風湯,補虛逐寒;日久消之不應者,勢欲作膿,外用隔蒜片灸之起疱,艾爆有聲為吉;灸之無疱,骨中不覺熱者屬逆。

灸後宜服十全大補湯加牛膝、羌活,防己,或八珍湯加附子補托之,膿成脹痛,針之出黏白膿為順;若出白漿水或豆汁者,俱為敗漿,終屬險候,數證潰後,內外治法,亦俱按癰疽潰瘍門。

以上之證,皆由沉寒痼冷中來,外敷內服,不可用苦寒損脾泄氣等藥,犯之必至氣血冰凝,內肉瘀腐,日久化為汙水,不治之證也。按《準繩》等書云:傷寒汗後,餘邪成流注,流注之壞證成附骨疽。夫汗後流注易愈,惟失治乃為壞證,不能復生,似不能變成附骨疽。況附骨疽系調治可愈之證,若果數變之後,則壞而又壞矣!又豈能復有成功乎?是流注壞證變成附骨之說,存而不論可也。

雷火神針

蘄艾(三錢),丁香(五分),麝香(三分)

藥與艾揉和,用夾紙一張,將藥平鋪紙上,用力實卷如指粗大,收貯。臨用以紙七層,平放患處,將針點著一頭,對患向紙捺實,待不痛方起針。病甚者,再針一次,七日後,火瘡大發,真功甚效。

白話文:

[附骨疽、咬骨疽]

附骨疽和咬骨疽是發生在大腿外側及內側的疾病。附骨疽通常出現在大腿外側,咬骨疽則位於大腿內側。這些疾病常因體質虛弱,受寒濕侵襲而致,如在風冷中裸睡、洗浴後吹風、房事後保暖不足,導致寒邪乘虛而入,進而發展成這類疾病。

初期患者會感覺到寒熱交錯,猶如感冒,但隨後會出現嚴重的筋骨疼痛,且不會有紅腫現象,疼痛感如針刺,影響筋骨的活動能力。長期下來,寒氣轉為熱氣,熱氣過度會腐蝕肌肉形成膿包,外觀呈現腫脹,皮膚顏色正常,隨著病情發展,膿包會使皮膚呈現一點紅亮,表示膿包已經成熟。治療初期,患者應服用萬靈丹或五積散,如牛膝、紅花等,以緩解疼痛;待膿包成熟後,需進行切開排膿。

另有一種情況,發生在臀部的腫脹疼痛,適用內託羌活湯;若出現在大腿內側靠近膝蓋,屬於足太陰脾和足厥陰肝經的位置,可用內託黃耆湯;大腿外側的疾病,屬足少陽膽經範圍,則適用內託酒煎湯;若是在大腿前方,屬於陽明胃經的區域,伴有頭暈、噁心、食慾不振、胸悶等症狀,則適合服用茯苓佐經湯。

大腿後側的疾病,屬足太陽膀胱經的範疇,若伴隨抽搐、關節疼痛、畏寒發熱、無汗怕冷或頭痛,宜服用麻黃佐經湯。若大腿整體腫脹,皮膚顏色未變,疼痛日漸加重,不見消退或潰爛,這是虛寒骨冷的徵兆,需立即服用大防風湯以補虛驅寒;若病情持續未見好轉,可能形成膿包,此時可以使用隔蒜片灸法,若灸後起泡且艾爆有聲,則為好徵兆;反之,若無起泡或骨中無熱感,則為逆症。

治療後,可服用十全大補湯加牛膝、羌活、防己,或八珍湯加附子以補益身體。膿包成熟後,用針刺出黏稠的白膿為佳;若流出白漿或豆汁,則為敗漿,預後不佳。上述各種情況,潰瘍後的內外治療,都應遵循潰瘍門的原則。

這些病症多源自深層的寒氣和固有的冷病,外敷內服的藥物不宜使用苦寒損脾的藥物,否則可能會導致氣血凝結,內部組織壞死,最終形成無法治療的情況。根據《準繩》等書記載,感冒後的餘邪滲入身體,可能形成附骨疽,然而,感冒後的滲入容易治療,只有治療不及時才會成為棘手的問題,並不會真正轉變為附骨疽。因此,對於感冒後滲入導致附骨疽的說法,可以不予討論。

接下來介紹一些治療方法和方劑:

  • 雷火神針:使用蘄艾、丁香和麝香,揉合成針狀,用紙包裹,點燃後對準患處,待不再感到疼痛後移除。對於嚴重病情,可重複一次,七天後,火瘡會大量出現,效果顯著。

  • 內託黃耆湯:黃耆、當歸、木瓜、連翹、柴胡、羌活、肉桂、生地、黃柏,用水和酒煎煮,空腹溫服。

  • 內託酒煎湯:當歸、黃耆、柴胡、大力子、連翹、肉桂、升麻、黃柏、甘草,用水和酒煎煮,飯前服用。

  • 茯苓佐經湯:白茯苓、蒼朮、陳皮、白朮、半夏、厚朴、木瓜、柴胡、藿香、澤瀉、葛根、甘草,加入薑片,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 附子六物湯:附子、甘草、防己、白朮、白茯苓、桂枝,加入薑片,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 麻黃佐經湯:麻黃、蒼朮、防風、防己、羌活、白茯苓、葛根、桂心、甘草、細辛,加入薑片和紅棗,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 大防風湯:人參、防風、白朮、黃耆、牛膝、杜仲、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羌活、甘草、附子,飯前服用。

  • 萬靈丹內託羌活湯隔蒜灸法十全大補湯八珍湯五積散等方劑的詳細配方和使用方法可參考相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