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脹滿水腫死證

腹脹身熱及失血,四末清脫瀉數行,腫起四肢後入腹,利旋滿腫腹筋青,唇黑臍突陰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脈大時絕或虛澀,腫脹逢之卻可驚。

【注】腹脹身熱,陽盛脹也,若吐衄瀉血,則陰亡矣。四肢瘦冷,陰盛脹也,若數瀉不止,則中脫矣。先腫脹腹,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腫四肢,後歸入腹者不治,腫脹之病多實,服利下之藥,旋消旋起,則為正不勝邪,亦不治,腹筋青漲高起,脹腫蒼黑,臍腫突出,陰囊腫腐,缺盆脊背腫平,足心腫平,則五臟傷,皆不治也。脈大而時絕,或虛澀細,則氣血敗,皆死脈也。

木香流氣飲

膚脹脈脹通身脹,單腹鼓脹四肢平,膚脹木香流氣飲,脈脹加薑黃撫芎。

【注】膚脹,皮膚脹也;脈脹,經脈脹也。此二脹皆通身脹也。單腹脹、四肢不脹,鼓脹、其脹如鼓,此二脹,皆腹脹四肢不脹也。膚脹宜用木香流氣飲,脈脹亦用此湯,更加薑黃、撫芎也。方在諸氣門。

厚朴散,下瘀血湯

單腹鼓脹分氣血,氣實腸覃厚朴榔,木枳青陳遂大戟,血實石瘕下瘀湯。

【注】單腹脹。鼓脹,當分氣血而治。腸覃亦氣病也,故同氣實脹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即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實脹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湯,即大黃、桃仁、䗪蟲、甘遂也。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

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耆歸苓樸,半夏吳萸連二姜,升柴烏麻青柏澤,畢澄草蔻益木香,熱縮六君知豬澤,枳樸芩連乾薑黃。

【注】脹有虛、實、寒、熱,若脹而形氣虛少寒者,宜用寒脹中滿分消湯,即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畢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也,脹而形氣虛少熱者,宜用熱脹中滿分消湯。即縮砂、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芩、黃連、乾薑、薑黃也。

白話文:

脹滿水腫的死亡徵兆

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且伴隨失血,四肢冰冷、大便次數頻繁,水腫先從四肢開始,然後蔓延至腹部。腹部肌肉青筋暴起,腫脹且顏色發黑,嘴唇發黑,肚臍突出,陰囊腐爛,鎖骨、脊背、腳心都腫脹平坦,脈象有力卻時斷時續,或虛弱細澀,腫脹嚴重到令人驚恐。

腹部脹滿、身體發熱屬於陽氣過盛導致的脹滿;如果出現嘔吐、鼻出血或腹瀉等失血症狀,則陰氣已經衰竭。四肢瘦弱冰冷,則屬於陰氣過盛導致的脹滿;如果腹瀉不止,則代表體內元氣衰竭。水腫先從腹部開始,再擴散到四肢的,還有救治的可能;但水腫先從四肢開始,最後蔓延到腹部的,則無法治療。水腫大多屬於實證,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後,腫脹時消時現,則表示正氣不敵邪氣,也無法治癒。腹部肌肉青筋暴起、高高隆起,腫脹處顏色蒼黑,肚臍腫脹突出,陰囊腫爛,鎖骨、脊背、腳心都腫脹平坦,則表示五臟受損,均無藥可救。脈象有力卻時斷時續,或虛弱細澀,則代表氣血衰敗,都是死亡的徵兆。

木香流氣飲

全身皮膚及經脈都腫脹,或只有腹部腫脹,四肢正常。皮膚腫脹用木香流氣飲;經脈腫脹也用此方,再加薑黃、川芎。

厚朴散、下瘀血湯

單純腹部腫脹,需區分氣血虛實。氣實腸滿者,使用厚朴散(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血實積聚者,使用下瘀血湯(大黃、桃仁、虻蟲、甘遂)。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

氣虛導致的脹滿分寒熱虛實兩種情況,分別用兩種中滿分消湯治療。寒性脹滿使用寒脹中滿分消湯(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茱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畢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熱性脹滿使用熱脹中滿分消湯(縮砂仁、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芩、黃連、乾薑、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