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齋外科發揮》~ 卷五 (15)
卷五 (15)
1. 瘡瘍作渴
一老人冬月口舌生瘡,作渴,心脈大而實,尺脈大而虛。余謂:「乃下消證也,患在腎,須加減八味丸補之,否則後發疽難療。」彼以為迂,仍服三黃等藥降火,次年夏令,果患疽而歿。東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脈訣》云: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
成消中者,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又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肉桂即加減八味丸)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
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或曰:未傳瘡疽者何也?此火邪盛也,其瘡痛甚而不潰,或赤水者是也。經云:有形而不痛陽之類也,急攻其陽,勿攻其陰,治在下焦,元氣得強者生,失強者死。
一婦人面患毒,焮痛發熱作渴,脈數,按之則實,以涼膈散,二劑少愈;以消毒藥,數劑而平。
一男子有患疽作渴,脈數有力,以黃連解毒湯,三劑而止;更以仙方活命飲,四劑潰而愈。
一男子潰而煩渴不安,以聖愈湯二劑而寧;以人參、黃耆、當歸、地黃,四劑渴止;以八珍湯,二十餘劑而愈。
大抵潰後有此證,屬氣血不足,須用參、耆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若用苦寒之劑,必致有誤。
一男子患毒作渴,右關脈數,以竹葉黃耆湯,治之稍愈;更以補中益氣湯,加黃芩而愈。
一男子潰後口乾,遇勞益甚,以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麥門冬,治之而愈;更以黃耆六一湯而斂。
附方
加減八味丸,治瘡瘍痊後及將痊,口乾渴,甚則舌或生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作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消,或腿腫腳先瘦,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證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山藥(一兩),桂心(去皮,半兩),山茱萸(淨肉一兩,酒浸杵膏),澤瀉(切片蒸焙),白茯苓(各半兩),五味子(炒,二兩半),牡丹皮(一兩),熟地黃(用生者八兩,酒拌銅器蒸半日,搗膏),為細末,入二膏,加煉蜜少許,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言語前,或空心用鹽湯送下。
涼膈散,治積熱瘡瘍焮痛,發熱煩渴,大便秘,及咽腫痛,或生瘡毒。
連翹(一錢),山梔子(炒),大黃(炒),薄荷,黃芩(各五分),甘草(一錢半),朴硝(五分)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或為末,每服五錢,水一鍾,煎七分,溫服亦可。
白話文:
一位老人在冬天嘴巴和舌頭長瘡,而且口渴,把脈發現心脈又大又實,尺脈卻大而虛。我認為這是下消病症,病根在腎,必須用加減八味丸來補腎,否則之後會長癰疽,難以治療。但他不以為然,仍然服用三黃等藥來降火。結果到了第二年夏天,果然長了癰疽而過世。
東垣說:上消(膈消)的症狀,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中消的症狀,是吃得多卻消瘦,容易出汗,大便乾燥,小便次數多。《脈訣》也說:口乾一直喝水,吃得多卻更虛弱。
中消嚴重時,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三黃丸來治療。下消的症狀,是煩躁口渴,耳朵輪廓乾燥焦黑,小便像米湯一樣混濁。還有說:焦躁口渴是因為身體水分不足,這是腎虛造成的消渴,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肉桂就是加減八味丸)來治療。《總錄》說,還能吃東西的消渴,會引發腦癰或背瘡;不能吃東西的消渴,會轉成腹部脹滿,都是無法治好的病症。潔古老人將消渴分開治療,能吃東西卻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不能吃東西又口渴的,用錢氏白朮散,加倍葛根來治療。上消和中消治好後,就不會再轉變成下消了。前人使用藥物,真是很有道理啊!
有人問:沒有長癰疽的是什麼情況呢?這是因為火熱邪氣太盛,長出的瘡很痛卻不潰爛,或是滲出紅色液體。經書說:有腫塊但不痛的是陽熱的症狀,要趕快攻散陽熱,不要治療陰虛。病症在下焦,元氣強盛就能活,元氣衰弱就會死。
一位婦女臉上長毒瘡,紅腫疼痛發熱,口渴,把脈發現脈搏跳動很快而且有力。我用涼膈散,吃了兩劑稍微好轉,再用一些解毒的藥,幾劑後就痊癒了。
一位男子長了癰疽,而且口渴,把脈發現脈搏跳動快而且有力,我用黃連解毒湯,吃了三劑就好了。接著用仙方活命飲,吃了四劑就潰爛痊癒了。
一位男子癰疽潰爛後,煩躁口渴不安,我用聖愈湯,吃了兩劑就安靜下來。然後用人參、黃耆、當歸、地黃,吃了四劑就不渴了。再用八珍湯,吃了二十多劑就痊癒了。
大體來說,潰爛後出現口渴,是因為氣血不足,必須用人參、黃耆來補氣,用當歸、地黃來養血。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一定會誤事。
一位男子長了毒瘡而且口渴,右關脈跳動很快,我用竹葉黃耆湯治療,稍微好轉。再用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就痊癒了。
一位男子潰爛後口乾,勞累後更嚴重,我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麥門冬來治療,就痊癒了。然後再用黃耆六一湯來收口。
附方
加減八味丸:治療癰疽痊癒後或快痊癒時,出現口乾口渴,嚴重時舌頭會出現黃苔,或是在發病前就先出現口渴。這是因為腎水枯竭,不能上行滋潤,導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調和。所以會心煩口渴,小便次數多,或有白濁、陽痿,吃不下東西,肌肉逐漸消瘦,或是腿腫但腳先變瘦。服用此藥可以滋生腎水,降心火,各種症狀都會停止。也可以治療嘴巴和舌頭一直長瘡的病症。
藥材:山藥(一兩),桂心(去皮,半兩),山茱萸(淨肉一兩,用酒浸泡後搗成膏),澤瀉(切片蒸過烘乾),白茯苓(各半兩),五味子(炒過,二兩半),牡丹皮(一兩),熟地黃(用生的八兩,用酒拌過放在銅器中蒸半天,搗成膏)。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加入兩種藥膏,再加入少許煉過的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六七十丸,在清晨五更,還沒說話前,或是空腹用鹽水送服。
涼膈散:治療體內積熱導致癰疽紅腫疼痛,發熱煩渴,大便不通,以及咽喉腫痛,或長出瘡毒。
藥材:連翹(一錢),山梔子(炒過),大黃(炒過),薄荷,黃芩(各五分),甘草(一錢半),朴硝(五分)。將所有藥材做成一劑,加兩碗水煎成八分,飯後服用。也可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一碗水煎成七分,溫服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