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四十六 (4)
卷之四十六 (4)
1. 五十五、寒熱往來食不消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有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則寒熱往來。其脾胃之氣,宿挾虛冷,表雖寒熱,而內冷發動。故食不消也。
白話文:
風邪侵襲皮膚,體內又有痰飲積聚在臟腑,導致氣血不調和,陰陽互相抗爭,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如果脾胃之氣本來就虛弱寒冷,即使表面出現忽冷忽熱,內部的寒冷也會發作,所以會導致消化不良。
2. 五十六、寒熱往來能食不生肌肉候
風邪外客於皮膚,內而痰飲漬於腑臟,使血氣不和,陰陽交爭,故發寒熱往來。胃氣挾熱,熱則消穀,谷消則引食,陰陽交爭,為血氣不和;血氣不和,則不能充養身體。故寒熱往來,雖能食而不生肌肉也。
白話文:
風邪侵入皮膚,進一步導致痰飲積存在臟腑,使得體內氣血不調,陰陽之氣互相爭鬥,因此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由於胃氣夾雜著熱邪,熱邪會加速食物的消化,食物消化得快就會容易感到飢餓而想吃東西。但因為體內陰陽之氣互相爭鬥,造成氣血不和,氣血不和就無法充分滋養身體,所以才會出現忽冷忽熱,即使吃得下東西,身體仍然無法長出肌肉的情況。
3. 五十七、胃中有熱候
小兒血氣俱盛者,則腑皆實,故胃中生熱。其狀:大便則黃,四肢壯,翕然體熱者是也。
白話文:
小孩如果血氣旺盛,那他的內臟功能都會很強盛,所以胃裡面容易產生熱。這種情況的表現是:大便會呈現黃色,四肢會很強壯,而且會感覺到身體微微發熱。
4. 五十八、熱煩候
小兒臟腑實,血氣盛者,表裡俱熱,則苦煩躁不安,皮膚壯熱也。
白話文:
如果小孩的內臟功能強健,氣血旺盛,那麼身體內外都會有熱象,就會感到煩躁不安,皮膚也會發燙。
5. 五十九、熱渴候
小兒血氣盛者,則腑臟生熱,熱則臟燥,故令渴。
白話文:
小孩子如果血氣旺盛,就會導致體內臟腑產生熱,產生熱就會使臟腑乾燥,所以會口渴。
6. 六十、中客忤候
小兒中客忤者,是小兒神氣軟弱,忽有非常之物,或未經識見之人觸之,與鬼神氣相忤而發病,謂之客忤也,亦名中客,又名中人。其狀:吐下青黃白色,水穀解離,腹痛反倒夭矯,面變易五色。其狀似癇,但眼不上搖耳,其脈弦急數者是也。若失時不治,久則難治。若乳母飲酒過度,醉及房勞喘後乳者,最劇,能殺兒也。
白話文:
小孩子會出現「中客忤」的情況,是因為小孩子的神經氣血比較虛弱,突然接觸到不尋常的東西,或是沒見過的人,與鬼神之氣相衝突而發病,這就叫做「客忤」,也叫做「中客」或「中人」。症狀是:會吐出青色、黃色或白色的東西,拉肚子,食物和水分無法消化吸收,肚子痛到身體反弓,臉色變來變去。看起來像癲癇,但眼睛不會向上翻。脈象會呈現弦、急、數等現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時間久了就難以治癒。如果哺乳的母親飲酒過量、喝醉酒、或是性行為後氣喘吁吁地餵奶,情況會更加嚴重,可能會導致嬰兒死亡。
7. 六十一、為鬼所持候
小兒神氣軟弱,精爽微羸,而神魂被鬼所持錄。其狀:不覺有餘疾,直爾萎黃,多大啼喚,口氣常臭是也。
白話文:
小孩子的精神氣力虛弱,看起來精氣神不足,以致於心神被鬼怪所控制。這種情況的症狀是:沒有其他明顯的疾病,卻會不明原因地臉色蠟黃、身體虛弱,常常大聲哭鬧,而且口氣總是臭臭的。
8. 六十二、卒死候
小兒卒死者,是三虛而遇賊風,故無病倉卒而死也。三虛者,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有人因此三虛,復為賊風所傷,使陰氣偏竭於內,陽氣阻隔於外,而壅閉,陰陽不通,故暴絕而死也。若腑臟未竭,良久乃蘇;亦有兼挾鬼神氣者,皆有頃邪退乃生也。
凡中客忤及中惡卒死,而邪氣不盡,停滯心腹,久乃發動,多發成注也。
白話文:
小孩子突然暴斃,是因為身體有三個虛弱的因素,又碰上強烈的風邪侵襲,才會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突然死亡。所謂的三虛,第一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逐漸衰弱,第二是指月亮陰晴圓缺時的空虛之時,第三是指沒有順應時令的平和之氣。有些人因為這三種虛弱,又被風邪所傷,導致體內陰氣過度耗竭,陽氣被阻擋在體外,造成氣機壅塞,陰陽不通,因此突然斷氣死亡。如果身體的臟腑還沒有完全衰竭,或許過一段時間還能甦醒;也有一些情況是同時受到鬼神邪氣影響,這些情況只要邪氣消退就能活過來。
凡是中邪或受到惡氣侵襲而突然死亡的,如果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停留在心腹之中,時間久了就會再次發作,大多會發展成嚴重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