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卷之三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五 (1)

1. 卷之三十五

2. 瘡病諸候(凡六十五論)

3. 一、頭面身體諸瘡候

夫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生瘡。所以然者,肺主氣,候於皮毛;脾主肌肉。氣虛則膚腠開,為風濕所乘;內熱則脾氣溫,脾氣溫則肌肉生熱也。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其瘡初如疱,須臾生汁。熱盛者,則變為膿。隨瘥隨發。

白話文:

因為體內有熱、體表虛弱,就會被風濕侵襲,而產生瘡。會這樣的原因是,肺主管氣,在皮膚毛孔表現出來;脾主管肌肉。氣虛時,皮膚毛孔會打開,容易被風濕侵入;體內有熱時,脾氣會溫熱,脾氣溫熱就會使肌肉也產生熱。濕氣和熱氣互相衝擊,所以頭部、臉部和身體都會長瘡。這種瘡剛開始像水泡,很快就會流出汁液。如果體內熱更嚴重,就會變成膿瘡。這種瘡會時好時壞、反覆發作。

4. 二、頭面身體諸久瘡候

諸久瘡者,內熱外虛,為風濕所乘,則頭面身體生瘡。其臟內熱實氣盛,熱結肌肉,其熱留滯不歇,故瘡經久不瘥。

白話文:

身體各處長久不癒的瘡,是因為體內有熱、體表虛弱,又受到風濕侵襲,所以頭部、臉部、身體才會長瘡。如果體內臟腑熱氣旺盛,熱氣積聚在肌肉,熱邪停留不去,瘡就會一直好不了。

5. 三、諸惡瘡候

諸瘡生身體,皆是體虛受風熱,風熱與血氣相搏,故發瘡。若熱風熱挾濕毒之氣者,則瘡癢痛焮腫,而瘡多汁,身體壯熱,謂之惡瘡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銅器蓋食,汗入食,發惡瘡、內疽也。

又云:醉而交接,或致惡瘡。

又云:飲酒熱未解,以冷水洗面,令人面發惡瘡;輕者齇疱。

又云:五月五日,取棗葉三升,井華水搗取汁,浴,永不生惡瘡。

又云:井華水和粉洗足,不病惡瘡。

又云:五月一日、八月二日、九月九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十三日,沐浴,除惡瘡。

《養生方·導引法》云:龍行氣,低頭下視,不息十二通。愈風疥、惡瘡,熱不能入咽。

白話文:

身上長各種瘡,都是因為身體虛弱,受到風邪和熱邪侵襲,風熱之邪與體內血氣互相搏鬥,所以才發瘡。如果風熱邪氣又夾帶濕毒之氣,那麼瘡就會又癢又痛,紅腫發熱,而且會流出許多膿汁,身體會感到發熱,這種就稱為惡瘡。治療惡瘡的湯藥、熱敷、針灸等方法,另外有正確的處方,補養身體和疏通經絡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說:用銅製的器皿蓋食物,汗水滴入食物中,吃了會長惡瘡和內疽。

又說:酒醉後行房,也可能導致惡瘡。

又說:喝酒後體內的熱氣還沒散去,就用冷水洗臉,會使臉上長惡瘡;輕微的會長酒糟鼻。

又說:端午節當天,採集三升的棗葉,用井水搗爛取汁,用來洗澡,可以永遠不長惡瘡。

又說:用井水調和粉末洗腳,就不會得惡瘡。

又說:在五月一日、八月二日、九月九日、十月七日、十一月四日、十二月十三日這幾天沐浴,可以去除惡瘡。

《養生方·導引法》說:做龍行氣的導引,低頭往下看,呼吸十二次,可以治療風疥、惡瘡,熱邪不會侵入喉嚨。

6. 四、久惡瘡候

夫體虛受風熱濕毒之氣,則生瘡。癢痛焮腫多汁,壯熱,謂之惡瘡。而濕毒氣盛,體外虛內熱,其瘡漸增,經久不瘥,為久惡瘡。

白話文:

身體虛弱時,如果又受到風、熱、濕、毒等邪氣侵襲,就會長瘡。這種瘡會發癢、疼痛、紅腫,並且流出許多膿液,還會發高燒,這種就叫做惡瘡。如果濕毒之氣更加旺盛,加上身體外虛內熱,那麼瘡就會越長越多,而且很久都好不了,這就是所謂的久惡瘡。

7. 五、瘑瘡候

瘑瘡者,由膚腠虛,風濕之氣,折於血氣,結聚所生。多著手足間,遞相對,如新生茱萸子,痛癢,抓搔成瘡,黃汁出,浸淫生長,拆裂,時瘥時劇,變化生蟲,故名瘑瘡。

白話文:

瘑瘡這種病,是因為皮膚的毛孔虛弱,風濕的邪氣侵入,阻礙了氣血的運行,導致氣血凝結積聚而產生。這種病多長在手腳之間,通常是兩兩相對出現,像剛長出來的茱萸子一樣,會感到疼痛和搔癢,抓撓之後會形成瘡,流出黃色的膿液,膿液會擴散蔓延,使瘡口破裂,時好時壞,病情反覆變化,甚至還會生出蟲子,所以叫做瘑瘡。

8. 六、燥瘑瘡候

膚腠虛,風濕搏於血氣,則生瘑瘡。若濕氣少,風氣多者,其瘑則乾燥,但癢,搔之白屑出,乾枯拆痛。此蟲毒氣淺在皮膚,故名燥瘑瘡也。

白話文:

皮膚的毛孔鬆散虛弱,風邪和濕邪侵入並與血氣相搏,就會產生瘑瘡。如果濕氣較少,風邪較多,那麼瘑瘡就會乾燥,只有搔癢感,抓撓後會有白色皮屑脫落,皮膚會乾枯開裂疼痛。這是因為蟲毒之氣淺薄地存在於皮膚表面,所以稱之為燥瘑瘡。

9. 七、濕瘑瘡候

膚腠虛,風濕搏於血氣,生瘑瘡。若風氣少,濕氣多,其瘡痛癢,搔之汁出,常濡濕者,此蟲毒氣深,在於肌肉內故也。

白話文:

皮膚的毛孔疏鬆,風邪和濕邪侵入血氣之中,就會產生瘑瘡。如果風邪較少,濕邪較多,這種瘡會疼痛搔癢,抓破後會流出汁液,常常濕漉漉的,這是因為蟲毒之氣深入,存在肌肉內的緣故。

10. 八、久瘑瘡候

瘑瘡積久不瘥者,由膚腠虛,則風濕之氣停滯,蟲在肌肉之間,則生長,常癢痛,故經久不瘥。

白話文:

如果瘑瘡(一種皮膚病)長時間都無法痊癒,那是因為皮膚的毛孔太過虛弱,導致風、濕等邪氣停留在體內,蟲子在肌肉之間滋長,所以會常常感到又癢又痛,才會導致病情拖延很久都無法好轉。

11. 九、癬候

癬病之狀,皮肉隱胗如錢文,漸漸增長,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里生蟲,搔之有汁。此由風濕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則血氣痞澀,發此疾。

按九蟲論云:蟯蟲在人腸內,變化多端,發動亦能為癬,而癬內實有蟲也。

《養生方》云:夏勿露面臥,露下墮面上,令面皮厚,及喜成癬。

白話文:

癬這種病的樣子,皮膚肌肉會出現像錢幣一樣的隱約疹子,然後慢慢地擴大,形狀有圓的也有斜的,會癢會痛,而且有邊界,裡面有蟲,抓了會有汁液流出。這是因為風濕邪氣侵入皮膚紋理,又遇到寒濕,與身體的血氣互相搏鬥,導致血氣阻塞不暢,就引發這種病。

根據《九蟲論》的說法:蟯蟲在人體腸道內,變化多端,發作的時候也能引起癬,而且癬裡面確實有蟲。

《養生方》說:夏天不要露著臉睡覺,露水滴到臉上,會使臉皮變厚,而且容易長癬。

12. 十、乾癬候

乾癬,但有匡郭,皮枯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風濕邪氣,客於腠理,復值寒濕,與血氣相搏所生。若其風毒氣多,濕氣少,故風沉入深,故無汁,為乾癬也。其中亦生蟲。

白話文:

乾癬這種病,會有明顯的界限,皮膚乾燥粗糙,而且會癢,搔抓後會脫落白色的皮屑。這都是因為風濕邪氣侵入皮膚紋理,又遇到寒濕,與身體的血氣互相搏鬥所導致的。如果風邪毒氣比較多,濕氣比較少,風邪就會深入皮膚深處,所以不會有汁液流出,這就稱為乾癬。這種病裡面也可能會生蟲。

13. 十一、濕癬候

濕癬者,亦有匡郭,如蟲行,浸淫,赤,濕癢,搔之多汁成瘡,是其風毒氣淺,濕多風少,故為濕癬也。其里亦有蟲。

白話文:

濕癬這種皮膚病,也會有界線分明的範圍,看起來像蟲在皮膚表面爬行,會慢慢擴散開來,皮膚呈現紅色,而且濕濕癢癢的,搔抓後會流出很多汁液,甚至形成瘡。這是因為風毒的邪氣比較輕微,主要是濕氣太重,風邪比較少,所以叫做濕癬。而皮膚裡面也可能有蟲。

14. 十二、風癬候

風癬,是惡風冷氣客於皮,折於血氣所生。亦作圓文匡郭,但抓搔頑痹,不知痛癢。其里亦有蟲。

白話文:

風癬,是因為身體受到風寒的侵襲,風寒之氣停留在皮膚,阻礙了氣血的運行所導致的。它會呈現出圓形或不規則的斑塊,患處會感覺搔癢、麻木,沒有痛感。皮膚裡面也可能有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