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九 (4)
卷之二十九 (4)
1. 四、風齒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陽明之脈虛,風乘虛隨脈流入於齒者,則令齒有風,微腫而根浮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凡人常覺脊背皆崛強而悶,不問時節,縮咽膊內,仰面努膊井向上,頭左右兩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氣動定,然始更用。初緩後急,不得先急後緩。若無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時、日沒三辰,如用,辰別三七。除寒熱病,脊、腰、頭、頸、項痛,風痹。口內生瘡,牙齒風,頭眩,終盡除也。
白話文:
四、風齒的病症
手陽明經的分支進入牙齒。當頭面部受到風邪侵襲,而陽明經的氣血又虛弱時,風邪就會趁虛跟著經脈流入牙齒,這樣就會導致牙齒出現風邪的病症,會稍微腫脹,牙根也感覺浮動不穩。治療這種情況,湯藥、熱敷、針灸、砭石等方法,另有正式的處方。至於補養氣血和疏通經絡的方法,現在附在後面。
《養生方·導引法》說:一般人如果常常感覺到脊背僵硬不舒服,不論什麼季節都這樣,可以試試這個方法:縮起脖子,將肩膀往內收,抬頭挺胸,將肩膀像井字般向上抬起,頭部左右兩邊來回轉動,左右各轉動三到七次,然後停下來,等到氣血運行順暢後,再繼續做。開始時動作要慢,之後再加快,不能先快後慢。如果沒有疾病,也應該在每天早上、中午、傍晚三個時辰,各做這個動作三到七次。這個方法可以去除寒熱疾病,治療脊椎、腰部、頭部、脖子和後頸的疼痛,風濕麻痹,口內生瘡,牙齒的風邪,頭暈等問題,最終都能夠痊癒。
2. 五、齒齦腫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風氣流入陽明之脈,與齦間血氣相搏,故成腫。
《養生方》云:水銀不得近牙齒,發齦腫,善落齒。
白話文:
手陽明經脈的分支進入牙齒。頭面部如果受到風邪侵襲,風邪會流入陽明經脈,與牙齦間的血氣互相搏鬥,因此形成腫脹。
《養生方》說:水銀不可以靠近牙齒,會導致牙齦腫脹,容易掉牙。
3. 六、齒間血出候
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而陽明脈虛,風挾熱乘虛入齒齦,搏於血,故血出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脈的分支進入牙齒。當頭部和臉部受到風邪侵襲,而陽明經脈又虛弱時,風邪會夾帶熱邪趁虛進入牙齦,與血液搏結,所以會導致牙齦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