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候論》~ 卷之二十九 (2)
卷之二十九 (2)
1. 八、鼻窒塞氣息不通候
肺氣通於鼻。其臟為風冷所傷,故鼻氣不宣利,壅塞成齆。冷氣結聚,搏於血氣,則生瘜肉。冷氣盛者,則瘜肉生長,氣息窒塞不通也。
白話文:
肺的氣息與鼻子相通。如果肺臟受到風寒侵襲,導致鼻子的氣息無法順暢運行,就會堵塞而變成鼻塞。寒氣凝聚,與體內的血氣互相搏擊,就會產生鼻息肉。如果寒氣更盛,鼻息肉就會生長,使呼吸更加不順暢,甚至堵塞不通。
2. 九、鼻涕候
夫津液涕唾,得熱即乾燥,得冷則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臟有冷,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
白話文:
人體的津液,像是鼻涕、口水等,遇到熱就會乾燥,遇到冷就會流出來,無法自己停止。肺部的氣是通往鼻子的,如果肺臟有寒氣,寒氣就會隨著氣進入鼻子,所以才會讓鼻涕無法自己停止。
3. 十、鼻痛候
肺氣通於鼻。風邪隨氣入於鼻內,搏於血氣,邪正相擊,氣道不宣,故鼻痛。
白話文:
肺部的氣息是與鼻子相通的。當風邪隨著氣息進入鼻子內部,與鼻子內的血氣互相搏擊,邪氣和正氣互相抗衡,導致氣的通道不通暢,所以就會產生鼻子疼痛的症狀。
4. 十一、食諸物誤落鼻內候
頏顙之間,通於鼻道。氣入,有食物未及下喉,或因言語,或因噫咳而氣則逆,故食物因氣逆者誤落鼻內。
白話文:
鼻腔上部(即鼻咽部位)與鼻道相通。當氣體進入時,有些食物可能還沒來得及吞嚥到喉嚨,或者因為說話、打嗝、咳嗽等動作使氣流逆向,導致食物因為氣流逆行而誤入鼻腔內。
5. 耳病諸候(凡九論)
6. 一、耳聾候
腎為足少陰之經而藏精,氣通於耳。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血氣,兼受風邪,損於腎臟而精脫,精脫者,則耳聾。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於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併時,並則有臟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聾。
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候頰顴,其色黑。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逆,而耳聾者,其候耳內輝輝焞焞也。手太陽厥而聾者,其候聾而耳納氣滿。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云:勿塞故井及水瀆,令人耳聾目盲。
《養生方·導引法》云:坐地,交叉兩腳,以兩手從曲腳中入,低頭叉手項上。治久寒不自溫、耳不聞聲。
又云:腳著項上,不息十二通。必愈大寒不覺暖熱、久頑冷患、耳聾目眩。久行即成法,法身五六,不能變。
白話文:
耳朵聽不見的原因:
腎臟是足少陰經所屬,負責儲藏精氣,而精氣可以通達耳朵。耳朵是身體各種脈絡匯聚的地方。如果精氣調和,腎臟就會強壯,耳朵就能聽到各種聲音。如果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血氣,又加上受到風邪侵襲,就會損害腎臟,導致精氣流失,精氣流失就會造成耳聾。
另外,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有分支與耳朵相連。當這些陰陽經脈的氣交會時,可能會導致臟腑之氣逆亂,這種情況稱為「厥」。當逆亂的氣互相衝擊,進入耳朵的脈絡,就會導致耳聾。
因為腎臟病變導致精氣流失而耳聾的人,他們的臉頰和顴骨部位會呈現黑色。如果是手少陽經脈氣血逆亂導致的耳聾,耳朵裡面會感覺到嗡嗡作響。如果是手太陽經脈氣血逆亂導致的耳聾,耳朵會聽不到聲音,並且感覺耳朵裡面充滿了氣。針對這些情況的湯藥、外敷、針灸和砭石等療法,都有專門的治療方法。另外還有補養和疏導的方法,這些附在後面。
《養生方》提到:不要堵塞舊有的水井和排水溝,否則會導致耳聾和失明。
《養生方·導引法》提到:坐在地上,兩腿交叉,用雙手從彎曲的腿中間穿過,然後低頭,雙手在後頸交叉。這個方法可以治療長期的寒冷,身體自己無法溫暖,以及耳朵聽不到聲音。
又說:把腳放在脖子上,屏住呼吸十二次。一定能治好嚴重的寒冷,身體感覺不到溫暖,以及長期的頑固寒冷,耳聾和頭暈眼花。長期練習就能熟練掌握這個方法,身體的姿勢固定下來,就不能再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