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產心法》~ 卷之下 (7)
卷之下 (7)
1. 小便數及遺尿不禁論
凡人下焦如瀆,所以主瀦泄也。產後氣血虛脫,溝瀆決裂,瀦蓄不固,水泉不止,故數而遺而不禁耳。治法:下者舉之,脫者澀之,宜用升陽調元湯,合桑螵蛸散主之。《醫通》云:產後小便數,乃氣虛不能制水,補中益氣加車前、茯苓。遺尿不知,補中益氣湯。然有腎氣不固者,宜六味丸加益智。
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補中益氣加山萸、山藥為主,佐以人參螵蛸散。如系虛寒以致數遺,益心湯最妙。馮氏云:小便不禁,若脾腎虛弱,補中湯送還少丹。若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四神丸佐之。然世有新產之婦,廷孔未斂,故溺出不知。此恆有之,至六七朝自止,不必治也。
又有臨產損破尿胞遺尿者,已於前淋證門中論治矣。
升陽調元湯,治產後小便數,及遺尿不禁。
人參,益智仁,黃耆(蜜炙。各一錢五分),升麻,炙草(各一錢)
薑棗煎,調桑螵蛸散服。原方藥通用一錢五分,予謂升麻、炙草宜減,故各錄用一錢。
桑螵蛸散
真桑螵蛸(炒),白龍骨(煅),牡蠣(各等分。取左顧者,煅)
為細末,每服調服三錢。
人參螵蛸散,治產後陽氣虛弱,小便頻數及遺尿。
桑螵蛸(二三十個,炒),人參(二兩),黃耆(三兩,蜜炙),鹿茸(酥炙),牡蠣(煅),赤石脂(煅),厚朴(薑汁製。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粥飲調下。《外臺方》無厚朴、石脂,有甘草、生薑。
益心湯,治產後小便數及遺尿。
益智仁(二十七粒)
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
還少丹,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等證。
熟地(二兩),山藥,牛膝(酒浸。各一兩五錢),山萸肉,茯苓(乳拌),杜仲(薑汁炒斷絲),遠志(制,去心,取淨肉),五味子(炒),楮實子(酒蒸),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去骨),肉蓯蓉(酒浸,洗去泥甲。各一兩),石菖蒲(五錢)
棗肉加蜜為丸,每服三四錢。白湯、淡鹽湯俱可送下。
補中益氣湯(見上卷諸痛門。),六味丸,八味丸(俱見上卷諸痛門,附六味地黃湯下。),四神丸(見本卷腹痛門。)
白話文:
小便次數頻繁和尿失禁的討論
人體下焦就像水道一樣,負責儲存和排泄尿液。產後女性因氣血虛弱,導致如同水道破裂般,無法有效儲存尿液,因此小便次數頻繁,甚至尿失禁。治療方法:下陷者要提升,虛脫者要收斂。可以使用升陽調元湯,配合桑螵蛸散來治療。醫書上記載:產後小便次數頻繁,是因為氣虛無法控制尿液,可用補中益氣湯,再加車前子、茯苓;如果尿失禁且不自知,則單用補中益氣湯即可。如果腎氣虛弱,則要用六味丸加益智仁。
若因膀胱氣虛導致小便頻數,應補益脾肺,可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為主藥,再輔以人參螵蛸散。如果因虛寒導致小便次數頻繁和尿失禁,則益心湯效果最佳。另有記載:小便失禁,如果脾腎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送服還少丹;如果脾腎虛寒,則可用八味丸、四神丸輔助治療。然而,有些產婦產後陰道尚未完全恢復,因此尿液不自覺流出,這種情況很常見,通常在產後六七天就會自行恢復,不必治療。
至於生產過程中損傷膀胱導致尿失禁的狀況,已在前文“淋證”部分論述過治療方法。
升陽調元湯:用於治療產後小便次數頻繁及尿失禁。 藥方成分:人參、益智仁、蜜炙黃耆各一錢五分,升麻、炙甘草各一錢,以薑棗水煎服,並調服桑螵蛸散。原方藥量皆為一錢五分,這裡將升麻、炙甘草的用量減少。
桑螵蛸散:藥方成分:炒真桑螵蛸、煅白龍骨、煅牡蠣(取左旋牡蠣,煅燒)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
人參螵蛸散:用於治療產後陽氣虛弱,小便頻數及遺尿。藥方成分:炒桑螵蛸二三十個,人參二兩,蜜炙黃耆三兩,酥炙鹿茸、煅牡蠣、煅赤石脂、薑汁製厚朴各二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以粥水送服。(注:部分古方記載沒有厚朴、赤石脂,而有甘草、生薑)
益心湯:用於治療產後小便次數頻繁及尿失禁。藥方成分:益智仁二十七粒,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以米湯送服。
還少丹:用於治療脾腎虛寒,氣血虛弱,食慾不振,發熱盜汗等症狀。藥方成分:熟地二兩,山藥、酒浸牛膝各一兩五錢,山茱萸肉、乳拌茯苓、薑汁炒斷絲杜仲、制遠志(去心取淨肉)、炒五味子、酒蒸楮實子、炒小茴香、酒浸巴戟天(去骨)、酒浸肉蓯蓉(洗去泥甲)各一兩,石菖蒲五錢,以棗肉加蜂蜜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四錢,可用白開水或淡鹽水送服。
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八味丸、四神丸(以上藥方內容請參考書中其他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