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口議》~ 卷之十六 (2)
卷之十六 (2)
1. 分十種熱症附諸熱類
熱、驚熱。
癇熱、驚氣熱、瘛瘲熱、客忤熱、五心熱、傷寒熱。
傷風熱、傷暑熱、夾驚熱、夾食熱。
疳熱。
虛熱、煩躁熱、筋熱、骨熱、腎熱。
以上並宜與服蔥根脫甲散。
風熱。
痰熱、變蒸熱、肝熱、大腸熱、癮疹熱,並宜加麥門冬子去心煎。
丹熱。
實熱、血熱、三焦熱、小腸熱、龍帶熱,並宜加大黃及燈心煎。
瘡疹熱。
麻子熱、溫氣熱、已出症熱、未出症熱,並宜加紫草茸川當歸同煎。
餘毒熱。
胎熱、肺熱、傷寒後餘毒熱、瘡疹後餘毒熱,並宜加薄荷煎。
項上坐核作熱、作腮熱、癰癤毒熱,並宜加大黃朴硝煎。
以上宜服大連翹飲子(隨症加前件湯便同前)。
潮熱。
榮熱、衛熱、瘴氣、兩日一發、三日一發。
積熱。
脾熱、胃熱、痞癖熱、肚熱。
癯熱。
邪熱、寒熱、脾癯、鬼癯(夜發)、單瘧(熱)。
以下宜服梨漿飲子。
八種虛痢作熱。
吐熱、瀉熱、霍亂吐瀉熱。
以上並宜服正氣丸調胃散用調助胃氣,不可用涼藥退熱,胃氣和其熱自然而散愈。
虛中積熱、腹痛積熱、蟲痛積熱。
以上並推下積熱。
白話文:
熱症分類與相關熱症
第一類:驚熱
- 驚嚇引起的發熱
- 癲癇引起的發熱
- 因驚嚇引起的氣機不順而發熱
- 抽搐引起的發熱
- 受到外邪侵擾而發熱
- 手心、腳心、胸口發熱
- 感冒引起的發熱
- 中暑引起的發熱
- 夾帶驚嚇的發熱
- 夾帶飲食停滯的發熱
第二類:疳熱
- 虛弱引起的發熱
- 煩躁不安引起的發熱
- 筋骨發熱
- 腎臟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蔥根脫甲散。
第三類:風熱
- 痰液引起的發熱
- 嬰幼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發熱
- 肝臟發熱
- 大腸發熱
- 蕁麻疹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麥門冬(去心)一起煎煮。
第四類:丹熱
- 實熱
- 血熱
- 三焦發熱
- 小腸發熱
- 帶狀皰疹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大黃和燈心草一起煎煮。
第五類:瘡疹熱
- 麻疹引起的發熱
- 溫病引起的發熱
- 已出疹子的發熱
- 尚未出疹子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紫草茸和川當歸一起煎煮。
第六類:餘毒熱
- 胎兒時期帶來的熱毒
- 肺臟發熱
- 傷寒病後殘留的熱毒
- 瘡疹病後殘留的熱毒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薄荷一起煎煮。
- 脖子上長核導致的發熱
- 腮部腫脹發熱
- 癰瘡癤子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加入大黃和朴硝一起煎煮。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大連翹飲子(可隨症狀搭配之前的藥方)。
第七類:潮熱
- 營分發熱
- 衛分發熱
- 瘴氣引起的發熱
- 兩天發作一次的發熱
- 三天發作一次的發熱
第八類:積熱
- 脾臟發熱
- 胃臟發熱
- 痞塊積聚引起的發熱
- 肚子發熱
第九類:癯熱
- 邪氣引起的發熱
- 時冷時熱
- 脾臟虛弱導致的消瘦發熱
- 鬼癆(夜間發作)
- 單純瘧疾(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梨漿飲子。
第十類:八種虛弱泄瀉引起的發熱
- 嘔吐引起的發熱
- 腹瀉引起的發熱
- 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引起的發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適合服用正氣丸或調胃散,重點在於調理胃氣,不可用寒涼藥物退熱,當胃氣調理好,熱自然就會消退。
- 虛弱導致的體內積熱
- 腹痛積熱
- 蟲痛引起的積熱
以上這些熱症都需要推下積熱。
2. 脫甲散(亦名蔥根煎散)
調理嬰孩小兒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或赤或白,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暑,驚癇客忤,筋骨腎臟疳氣等熱,並宜服之。脫甲散良方
柴胡(三兩去蘆) 川當歸(淨洗二兩) 龍膽草(三兩去蘆) 白茯苓(二兩半) 人參(二兩) 知母(三兩) 甘草(炙四兩) 川芎(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又根一兩仲)
上件為細末,每服一大兩,水小小盞,入小蔥白連須一寸,同煎至半溫服,不拘時候。
議曰:此方散熱扶表救里,表虛令汗不妄行,裡熱令氣不閉結,外即遍關,內即開渠,通關流行經絡,開渠不壅臟腑。然其知母當歸順正陰陽,人參甘草和益腸胃,柴胡川芎敵去寒邪,茯苓龍膽止汗生津,麻黃去節留根,功全表裡,蔥白連須出汗效正盈虧,熱在表裡之間,施無不可,積傳鶩癇之候,用立見切蔥根至良,號曰脫甲。奇妙述難盡,議書載易詳,但專誠用之,對症功效,無見誚者耶。
白話文:
這個方子(脫甲散,又名蔥根煎散)是用來調理嬰幼兒因為傷寒引起的身體發熱,頭暈昏沉,食慾不振,伴隨驚嚇和消化不良,忽冷忽熱,大小便不順暢,尿液或紅或白,煩躁口渴,冷汗不止,以及積食或消化不良導致的腹脹不適,面色青黃、身體消瘦,持續高燒等症狀。此外,也適用於治療感冒、中暑、驚癇、受驚嚇、筋骨腎臟虛弱引起的疳積發熱等病症。此方名為脫甲散,效果很好。
藥方組成:
柴胡(三兩,去掉蘆頭) 川當歸(洗淨,二兩) 龍膽草(三兩,去掉蘆頭) 白茯苓(二兩半) 人參(二兩) 知母(三兩) 甘草(炙,四兩) 川芎(二兩) 麻黃(二兩,去掉節,留根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大兩(約30克),用小茶杯的水,加入帶鬚的小蔥白一寸,一起煎煮至半溫,不拘時間服用。
這個方子的作用在於散熱、扶助體表、救治內部。對於體表虛弱導致的發汗異常,可以防止汗液過度流失;對於體內發熱導致的氣機鬱結,可以疏通氣機。它能疏通體表和內部,使氣血在經絡中暢通運行,並疏通臟腑,使之不壅塞。方中知母、當歸調和陰陽,人參、甘草調和腸胃,柴胡、川芎對抗寒邪,茯苓、龍膽止汗生津。麻黃去節留根,兼顧表裡。加入帶鬚的蔥白,其發汗的功效能幫助身體恢復平衡。這個方子對表裡之間的熱症都適用。對於那些因為積食或傳染病導致的驚癇,使用這個方子效果明顯,特別是加入蔥根,效果更好,所以稱之為脫甲。它的奇妙之處難以盡述,但醫書中記載詳細。只要能夠對症使用,就能發揮功效,不會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