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榮

《活幼口議》~ 卷之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六 (1)

1. 卷之十六

2. 議十種熱症候

醫云熱有十種:驚熱、疳熱、風熱、潮熱、傷寒熱、瘧熱、積熱、丹熱、瘡疹熱、餘毒熱。

議曰:有驚熱即有風熱,此言驚風熱。又有風卻熱,乃感風成病,類同傷寒熱。又傷寒熱類同瘡疹熱。又瘡疹麻豆之後,有餘毒作熱。其傷寒後亦有餘毒作熱。

議積熱有同痞熱,發來潮作,又似瘧熱。綜曰:潮熱,蓋發作有期。

議丹熱疳熱,各自體之,不類諸症。今將得效所治諸熱良方,有四主治,分諸熱症,悉有功效。非特觸類而分之,乃是所療治其根本而已。無不應驗,更不兼他藥,只此四方,克效萬不失一載。列在下,請宜審察,投藥隨病瘳愈,神莫能冠。僕盡心討論,以其簡要,不憚煩勞,去此就彼,檢閱再三,猶若良將用兵,奇正敵冠,難有凶惡,必不能逃竄。其病候或有同異,其症候無過於折類為定,必不疏遠綜錯矣。

□自時退熱之理秘,不可傳道,由心悟得之,可謂醇乎醇善之善者耶。

議類症諸熱:

議血熱,即遍體生瘡痍,瘑疥瘙癢,及重發作,丹毒龍帶之屬。

議骨熱,即外冷內熱,其病骨蒸候。

議實熱,即氣脈壯實,五臟六腑氣充,大便硬少,或閉不通。

議虛熱,三焦不順,五臟不和,欲作疳候,啼哭煩躁,夜出虛汗,或瀉痢後有熱。

議三焦熱,即上鬲虛煩,作渴頰赤,驚悸,夜後啼哭,睡中譫語。

議五心熱,虛煩多驚,小便赤澀,睡不安穩,氣粗,或作瘛瘲。

議肝經熱,眼目赤腫疼痛,眵淚羞明,或筋脈拘急,有夾風痰。

議肺經熱,鼻塞生瘡,不聞香臭,或餘毒不散。

議胎熱,兒在胎中,受母飲食,榮衛不順,有餘毒之熱,發作眾疾,或從降生之後,常作熱症。

議傷寒後餘毒熱,雖曾解表,餘熱傳脈,或入經絡,久而不散。

議瘡疹餘毒熱,其兒所患瘡疹,不甚快速,有餘熱留滯在百脈之間。

議項上生核,作熱軟大,微紅者,名驚氣核。小三五連連,長短相類雜者,乃餘毒熱,亦名驚癧,初生乳幼者有患之。

議三焦蘊毒熱,上攻咽喉之外,名作腮熱。氣血凝滯,經終不行,熱毒攻注,故生癰癤。

議麻豆作熱,類似疹候。麻子乃腑受病,屬陽故易調理,雖不服藥,亦能自愈。只恐吃毒冒風,為之逆也。

議溫氣熱,即是時氣溫熱相襲而成。小兒又令有時氣之溫,未經患瘡疹者,即重蒸。大小相傳,皆作是疾。

議小腸熱,心經不利,小便淋澀,或筒管內疼痛。

議胃熱,作氣口臭,或發嘔逆,不思飲食。亦由胃家虛熱得之。

議脾熱,口若昏,因喜睡,因吃食毒物,積聚在脾不化,腳稍冰冷。

議邪熱,肺經感受寒邪,陰陽二氣不正,痰涎咳嗽

白話文:

醫書上說,熱症有十種:驚嚇引起的熱、營養不良引起的熱、風邪引起的熱、發作有規律的熱、傷寒引起的熱、瘧疾引起的熱、積食引起的熱、丹毒引起的熱、瘡疹引起的熱、以及殘留毒素引起的熱。

我認為,有驚嚇引起的熱,就一定有風邪引起的熱,這裡說的是驚風發熱。另外一種風邪引起的熱,是感受風邪而發病,類似於傷寒引起的熱。而傷寒引起的熱,又類似於瘡疹引起的熱。瘡疹麻疹出過後,會有殘留毒素導致發熱。傷寒之後也可能有殘留毒素導致發熱。

我認為,積食引起的熱和身體發虛引起的熱類似,發作時有規律,又好像瘧疾引起的熱。總的來說,發作有規律的熱,發病是有時間性的。

我認為丹毒引起的熱和疳積引起的熱,各自有其特點,不像其他熱症。現在我把經驗中治療各種熱症有效的良方,總結為四種主要治療方法,針對各種熱症都有效果。不僅是根據症狀來區分,而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這些方法都非常靈驗,而且不需要其他藥物,只用這四個方子,效果非常可靠。我把它們列在下面,請仔細審查,根據病情用藥,很快就能痊癒,效果無與倫比。我盡心研究,力求簡潔明瞭,不辭辛勞,反覆推敲,就像良將用兵,出奇制勝,敵人難以逃脫。疾病的表現或許有相同之處,但治療方法不會偏離大的方向,一定不會疏忽或搞錯。

我獨有的退熱方法奧秘,不能輕易傳授,是自己領悟的,可謂是非常精妙的方法。

下面討論各種熱症的分類:

血熱:指全身長瘡、疥癬、瘙癢,以及反覆發作的丹毒、帶狀皰疹等。

骨熱:指體表寒冷而體內發熱,症狀像骨蒸。

實熱:指氣血旺盛,五臟六腑氣足,大便乾硬量少,甚至便秘。

虛熱:指三焦不順,五臟不和,可能出現疳積,啼哭煩躁,夜間盜汗,或腹瀉後發熱。

三焦熱:指上焦虛煩,口渴臉紅,心悸,夜間啼哭,睡中說胡話。

五心熱:指虛煩多驚,小便赤澀,睡眠不安穩,呼吸粗重,或出現抽搐。

肝經熱:指眼睛紅腫疼痛,分泌物多,怕光,或筋脈拘攣,夾雜風痰。

肺經熱:指鼻塞生瘡,聞不到氣味,或殘留毒素未散。

胎熱:指嬰兒在母親腹中,受到母親飲食影響,導致身體不適,有殘留毒素導致發熱,發作多種疾病,或出生後經常發熱。

傷寒後殘留毒素引起的熱:指雖然用了解表藥,但殘留的熱邪傳入脈絡,久久不散。

瘡疹後殘留毒素引起的熱:指小兒患瘡疹時,沒有徹底痊癒,殘留的熱邪滯留在全身經脈之間。

頸部出現腫塊,發熱、柔軟、稍紅的,叫做驚氣核。如果出現三五個連在一起,大小不一的,是殘留毒素引起的熱,也叫驚癧,多發生在嬰幼兒身上。

三焦積聚毒素引起的熱:向上侵犯咽喉外部,叫做腮熱。氣血凝滯,經脈不通,熱毒侵襲,所以會生癰癤。

麻疹發熱,類似於疹子。麻疹是臟腑生病,屬陽,所以容易調理,即使不吃藥,也能自癒。只是擔心吃了有毒的東西或受風,導致病情惡化。

溫氣熱:指時令溫熱之氣相互傳染而成的疾病。小兒有時也會有溫熱之氣,沒有出過瘡疹的人,會再次發熱,大小相互傳染,都會得這種病。

小腸熱:指心經不暢,小便不暢,或尿道疼痛。

胃熱:指口氣臭,或噁心嘔吐,不思飲食。也可能是胃虛熱引起的。

脾熱:指口齒不清,喜歡睡覺,因為吃了有毒的食物,積聚在脾胃無法消化,腳部發涼。

邪熱:指肺經感受寒邪,陰陽二氣失調,出現痰涎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