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醒》~ 不可餓論第十
不可餓論第十
1. 不可餓論第十
內經云: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又曰: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又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又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又曰: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又曰:營氣之道,納穀為實。又曰:脾者,倉廩之官;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又曰:五臟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又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李士材曰: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云:安穀則昌,絕谷則亡,猶兵家之餉道也。
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一有此身,必資穀氣。願飲食之於人,不綦重歟?豈知近日醫流,毋論大人小兒,凡遇發熱,不分表裡虛實,便一概禁絕其飲食,而惟揚屬為尤甚;至有「餓不死傷寒」之說。愚夫愚婦,習焉不察,至死不悟。嗟乎!胃氣者,元氣也。
飲食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人非飲食,何以生乎?且夫風寒外感,未曾傳裡之時,其邪在表,裡本無病,其人自能食;若表不解,邪傳入裡,其人自不能食。方其在表能食之時,醫者妄絕其飲食,是先絕其胃氣也。胃氣一傷,則諸臟無所稟氣而皆傷矣。諸臟之氣皆傷,則正不勝邪。
正不勝邪,則無以捍禦外侮,勢必邪氣乘虛內陷,而直入堂奧矣。若曰風寒宜餓,試問《傷寒論》第一條仲景先生:「風傷衛,服桂枝湯後,令人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穀氣內充,則邪不能入,且俾胃中陽氣鼓動,邪自作汗而解者。」為何說也?況汗生於陰,非飲食無以生陰長陽。
所宜禁者,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耳。此或因從前病家不耐甘淡,仍食黏滑肉面之物,醫者不免有「勿多食」之戒。愚者聞之,錯會其說,遂至承認襲謬,貽害至今,殺人無已!在大人,或可自知飢甚難支,猶可追呼索食;在小兒,則口不能言,任人布置,勢必輕病變重,
輾轉呻吟,不至餓死不止;傷心慘目,莫此為甚!間有愈者,亦必羸弱不堪,致使壯者怯而弱者夭。孫真人云:「小兒有病,宜單乳不哺。」足可證今人清餓之謬。歷覽名家所著之書,亦從未有「餓」之一字。
蓋人之既長,全資穀氣以為生;嬰孺之時,必賴乳飲以為命。吾今與醫家病家約:凡於外感之症,毋論大人小兒,若其能食者,不必禁其食;不能食者,當思所以食之。要之,能食之病,其病必不死,雖弗藥可也;不能食之病,除傷食、惡食外,醫者務求其所以而治之,俾其能食,則其病亦自愈。有志於生命者,慎毋以習俗相沿,亦蹈餓人之弊也。吾特於此,諄諄而詳戒之。
白話文:
《內經》說:「人所接受的氣,是從食物來的。食物進入的地方是胃。胃是水穀精微和氣血的海洋。」又說:「人以水穀為根本,所以人如果斷絕水穀就會死亡。」又說:「人從食物中獲得氣,食物進入胃,再傳到肺,五臟六腑都要從食物中吸收氣。」又說:「真氣是從天上獲得的,與食物的氣結合來充養身體。」又說:「如果沒有食物進入,半天就會氣虛,一天就會氣少。」
又說:「營氣的來源,是從食物中來。」又說:「脾是儲藏食物的倉庫,胃是水穀的海洋,六腑的源頭。」又說:「五臟都從胃獲得氣,胃是五臟的根本。」又說:「有胃氣就能活,沒有胃氣就會死。」李士材說:「嬰兒出生後,一天不吃東西就會餓,七天不吃就會腸胃枯竭而死。《經典》說:『能正常吃東西就能昌盛,斷絕食物就會滅亡。』就像用兵打仗的糧草供應一樣。」
糧道一旦斷絕,軍隊就會潰散;胃氣一旦衰敗,再好的藥也難以施展。人有了這個身體,就必須依靠食物的氣來滋養,可見飲食對人是多麼重要啊!但現在的醫生,不論大人小孩,只要遇到發熱,不分表裡虛實,就一概禁止飲食,尤其以揚州一帶的醫生最為嚴重,甚至有餓不死傷寒的說法。愚昧的人們習慣了這種做法,也不仔細思考,直到死亡都不醒悟。唉,胃氣是人體的元氣啊!
飲食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人不吃飯,怎麼能活下去呢?況且風寒外感,還沒傳到裡面的時候,病邪在表,裡本身沒有病,病人自己是能吃飯的。如果表邪沒解除,邪氣傳入裡,病人自然就不能吃飯。當病邪還在表而病人能吃飯的時候,醫生卻胡亂禁止飲食,這就等於先斷絕了胃氣。胃氣一旦受損,各個臟腑就沒有氣的來源而都受損了。各個臟腑的氣都受損了,正氣就不能戰勝邪氣。
正氣不能戰勝邪氣,就無法抵禦外來的侵襲,邪氣必定會趁虛而入,直接侵入臟腑內部。如果說風寒應該餓,那麼請看看張仲景先生《傷寒論》的第一條,風邪侵襲衛分,服用桂枝湯後,要喝熱稀粥一升多,來幫助藥力。食物的氣在體內充足,邪氣就不能深入。而且還能讓胃中的陽氣鼓動,使邪氣從汗而解,這是什麼道理呢?何況汗是由陰液產生的,沒有飲食就無法產生陰液來滋養陽氣。
應該禁止的,是生冷、黏膩、滑膩、肉類、麵食、五辛(蔥、蒜、韭菜、薤、興渠)、酒、酪、腥臭等食物。這或許是因為以前的病人,不適合吃清淡的食物,仍然吃黏膩滑膩的肉食麵食,醫生不得已才提醒不要多吃。愚笨的人聽了這些話,誤解了意思,就一直沿用錯誤的做法,危害至今,害死了很多人。大人或許還可以自己知道肚子餓得很難受,還會呼喊要吃的。而小孩則口不能言,任人擺佈,必然會使輕病變重,
輾轉呻吟,不餓死是不會停止的,令人傷心慘目,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偶爾有病好的,也一定是虛弱不堪,導致強壯的人也變得膽怯,虛弱的人夭折。孫思邈說過:「小兒有病,應該只吃母乳,不要餵其他食物。」這就足以證明現在人清餓的做法是荒謬的。我翻閱過歷代名家的著作,從來沒有提到過要餓肚子。人長大後,完全依靠食物的氣來維持生命,嬰幼兒的時候,必須依靠乳汁來維持生命。我現在與醫生和病人約定:
凡是外感病症,不論大人小孩,如果能吃飯,就不必禁止飲食;如果不能吃飯,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能吃飯。總之,能吃飯的病,病一定不會死,即使不吃藥也可能痊癒。不能吃飯的病,除了因為吃壞東西或厭食以外,醫生務必要找出原因並治療,使病人能吃飯,那麼病也就自然會好了。有志於重視生命的人,千萬不要沿襲這種錯誤的習慣,也走上餓死人的歪路。我特意在此反覆詳細地告誡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