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幼科發揮》~ 卷之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7)

1. 熱有虛實

神芎丸,治一切諸熱。實者服之。虛者禁用。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頭末,滑石(各四兩),黃連,薄荷葉,川芎(各半兩),上為末。水丸。隨大小加減。溫水下。

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痛。淋濁不利。

澤泄,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甘草,黃連(各等分),上銼入生薑一片水煎。

竹葉湯治虛熱。

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甘草(炙),粳米,上銼。除粳米外。先煎眾藥成。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柴苓湯,小柴胡合五苓散,通聖散,大金花丸,敗毒散,涼膈散,河間涼膈散。用硝磺

。東垣涼膈散。去硝磺。加桔梗。,四順清涼飲十神湯,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

一兒生下。便有目赤口瘡之症。自是頭常熱。山根青筋橫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熱也。其治在肝。小兒者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肝為乙木旺於春。乃少陽發生之氣。經云。春氣者病在頭。故頭常熱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餘。不治。恐發驚風。乃用瀉青丸去大黃加黃芩為末。煉蜜為丸服之。自此頭涼。青筋泯沒。亦少病矣。

一兒發熱。至日晡尤甚。其醫作瘧治。不效。又作潮熱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虛有宿食也。謂瘧疾則寒熱有發有止。謂潮熱則發有時。如水之潮過即退。次日依時復發。此兒身常溫熱。至申酉時則甚。故知是宿食發熱也。彼曰。有所據乎。曰。出仲景傷寒正理論陽明病證云。潮熱者。實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兒驚風后熱不退。群醫有議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葉湯者。有欲用涼驚丸者。予曰。大驚之後。脾胃已虛。宜溫補之。三藥寒涼。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湯用炒乾姜。一劑熱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張公子。於初三日發熱。初五日熱益甚。目上直視。口多妄言。眾醫作風治。無效。時代巡在府。所屬州縣官各舉其醫。皆莫治。吾縣大尹云閣朱公以全薦。張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診其外證。稟曰。公子病勢將退。但肺熱未除耳。公曰。何如。

全曰。三關黃潤。兩目精明。此病當愈。惟正面載陽。喘氣上息。此肺虛熱也。公喜曰。予正憂其氣喘。汝謂無妨。當用何藥。全曰。小阿膠散。眾醫嗾而阻之。公不聽。竟服一劑。其夕喘止熱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謂眾醫曰。汝等作風治誤矣。昨聽汝等之言。則無此效。

早請汝來。此兒不受苦也。眾慚而退。二十九日。賜金馳驛而歸。

白話文:

熱有虛實

神芎丸,可以治療各種熱症,實熱的可以使用,虛熱的絕對不能用。

這個藥方包含:大黃、黃芩(各兩份),牽牛子末、滑石(各四份),黃連、薄荷葉、川芎(各半份)。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做成藥丸,藥丸大小可隨病人情況調整,用溫水送服。

黃芩湯,可以治療心肺積熱導致的口瘡疼痛、小便淋漓不暢。

這個藥方包含:澤瀉、梔子仁、黃芩、麥門冬、木通、生地黃、甘草、黃連(各等份)。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一片生薑用水煎煮。

竹葉湯,可以治療虛熱。

這個藥方包含:竹葉、石膏、半夏、麥門冬、人參、炙甘草、粳米。將粳米以外的藥材先煎煮,去渣後加入粳米再煮,等米煮熟後,將米取出,喝藥汁。

柴苓湯,是由小柴胡湯、五苓散、通聖散、大金花丸、敗毒散、涼膈散、河間涼膈散組成的,其中涼膈散含有硝石和硫磺。東垣的涼膈散則去除硝石和硫磺,並加入桔梗。此外,還有四順清涼飲、十神湯、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

有一個嬰兒出生後,就出現眼睛紅腫、口瘡的症狀,而且頭部經常發熱,鼻樑處有青筋,經常生病。我覺得這是胎熱引起的,治療的重點在肝。嬰兒是純陽之體,頭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肝屬乙木,在春天旺盛,是少陽之氣的發源地。古書說:「春天的病容易出現在頭部。」所以頭部才會經常發熱。肝的顏色是青色,所以青筋會浮現出來。肝容易過於旺盛,如果不治療,恐怕會引發驚風。所以我用瀉青丸,去除大黃,加入黃芩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給他服用。從此之後,頭部就不再發熱,青筋也消失了,生病的次數也減少了。

有個孩子發熱,到了傍晚更加嚴重,醫生診斷為瘧疾,但治療無效。又診斷為潮熱,也治療無效。我覺得這是因為胃虛,加上有積食。瘧疾的寒熱會時發時止,潮熱則發作有規律,像潮水一樣來了又退,第二天又依時發作。這個孩子則是身體一直發熱,到申時(下午3-5點)和酉時(下午5-7點)則更加嚴重,所以判斷是積食導致的發熱。有人問我依據是什麼,我說:《傷寒正理論》陽明病證說:「潮熱是實熱,應該用瀉下藥。」所以我用三化丸給他瀉下,病就好了。

有個孩子在驚風後,發熱不退,醫生有的建議用小柴胡湯,有的建議用竹葉湯,有的建議用涼驚丸。我覺得,大病之後,脾胃已經虛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這三種藥都屬於寒涼藥,不能服用。所以我用理中湯,加入炒乾薑。吃了一劑藥,熱就退了。

乙未年冬天十月,本府的三位長官之一張公子,在初三開始發熱,初五發熱更加嚴重,眼睛向上直視,胡言亂語。醫生診斷為風邪,治療無效。當時巡查官在府裡,各州縣的官員都推薦了自己的醫生,但都無法醫治。我們縣的官員朱先生推薦了我。張公子急忙召見我,當時是二十七號。我診斷了他的外在症狀,稟告說:「公子的病勢將要減退,只是肺熱還沒清除。」張公子問:「如何判斷的?」我說:「三關部位的皮膚潤澤,兩眼有神,這病一定會好。只是正面呈現陽熱,呼吸急促,這是肺虛導致的熱。」張公子很高興地說:「我正擔心他的氣喘,你說沒問題,應該用什麼藥呢?」我說:「用小阿膠散。」其他醫生在一旁阻攔,但張公子不聽,還是服了一劑藥。當天晚上,氣喘停止,熱也退了,開始想吃東西。二十八號早上,張公子對其他醫生說:「你們診斷為風邪是錯誤的,如果聽你們的,就不會有這種效果了。早知道就請你來,這孩子也不會受苦了。」醫生們慚愧地退下。二十九號,張公子賞賜金錢,派人送我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