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下卷 (33)

回本書目錄

下卷 (33)

1. 五臟補瀉之法論

肝乘脾為賊邪,風瀉而吐,茯苓半夏湯主之。

心乘脾為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

肺乘脾為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

腎乘脾為微邪,惡寒泄瀉,理中湯之類。

凡脾之得病,先察其心肝兩臟之虛實,根其源之所起,然後救療。蓋肝為脾之鬼,心為脾之母,肝氣盛則鬼勝,心氣虧則脾之生氣不足,盛者抑之,虧則補之,所以有抑肝氣、益心氣兩法。診其脈,肝心兩臟俱和,則是脾自生疾也,察其脈虛實而治之。

腎主寒,自病則足經寒而逆。人之五臟惟腎無實,小兒瘡疹變黑陷,則是腎實,水克退心火,是以水能制火也

心乘腎為微邪,內熱不惡寒,桂枝湯主之。

肺乘腎為虛邪,拘急、氣搐、身寒,理中湯主之。

脾乘腎為賊邪,體重泄瀉身寒,理中丸主之。

肝乘腎為實邪,喘嗽皮濕身寒,百部丸主之。

本臟虛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為鬼賊所克害,當補本臟之正氣。假令肺病喘嗽時,於初春見之,法當補腎,見於夏救肺,見於秋瀉肺,見於冬補心、瀉本臟,乃名寒嗽。大抵五臟各至本位即氣盛,不可更補,到所克位不可更瀉。

又按劉氏云,五行之間惟有腎之一臟,母盛而子反受邪,而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論者,肺腎是也。何則肺屬金,應於皮毛所主者氣。腎屬水,主於骨髓,所藏者精。氣之輕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之盛,其熱之作也,氣得熱則上蒸於肺不能下,生於腎而肺受邪矣,急宜清涼以解之,使肺氣溫和,自能下生於腎,此腎病必先求之於肺。

若肺和而腎忽然受病者,不過脾之濕,刑于腎而生病,所以有解肺熱、去脾邪兩藥,若脾肺兩臟俱和而腎自生病,亦察其本臟虛實而治之。

〔附方〕

瀉心湯,見熱症內。

牛犀散,見目症內。

瀉白散,見咳嗽症內。

大青丸,見驚風症內。

瀉黃散,見熱症內。

安神丸,見疳積症(去山藥)。

益黃散,見疳積症內。

阿膠散,阿膠,大力子,蔸鈴子,杏仁,糯米,甘草

導赤散,生地,木通,淡竹葉,甘草

羌活散,防風,羌活,白芷,荊芥,川芎,地骨皮,炙草,連翹,大腹皮,鼠黏子,柴胡

百部丸,百部,麻黃,杏仁

參苓白朮散,見諸瀉症內。

瀉青丸,見驚風症內。

利驚丸,膽草,防風,蘆薈,南星,鉤藤,牙硝,鐵粉,樟腦,麝香,青黛

白朮散,見熱症內。

茯苓半夏湯,白茯,陳皮,黃芩,半夏,甘草,加姜煎

葶藶丸,見咳嗽症內。

理丸中,見驚風症內。

桂枝湯,見驚風症內。

白話文:

五臟補瀉之法論 白話翻譯

肝臟侵犯脾臟,稱為「賊邪」,會導致風邪引起的腹瀉和嘔吐,可用茯苓半夏湯來治療。

心臟侵犯脾臟,稱為「虛邪」,會導致發高燒、身體沉重且腹瀉,可用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來治療。

肺臟侵犯脾臟,稱為「實邪」,會導致能吃但大便不通暢、咳嗽及嘔吐,可用煎檳榔大黃湯,或服用葶藶丸來治療。

腎臟侵犯脾臟,稱為「微邪」,會導致怕冷和腹瀉,可用理中湯之類的藥方來治療。

凡是脾臟生病,要先觀察心臟和肝臟的虛實情況,找出病根的源頭,然後再進行治療。因為肝臟是脾臟的剋星,而心臟是脾臟的母親,肝氣過盛就會導致脾臟被壓制,心氣不足則脾臟的生氣也跟著不足。所以,要對付肝氣盛,就要抑制它;對付心氣虛,就要補益它,這就是所謂的抑制肝氣和補益心氣兩種方法。診斷時,如果肝臟和心臟都正常,那就是脾臟自身的問題,再根據脈象的虛實情況來治療。

腎臟主寒,自己生病就會導致足部的經絡寒冷且氣逆上行。人體的五臟只有腎臟沒有實證,如果小兒出疹子後變黑且凹陷,那就是腎臟有實證,水能夠剋制心火,因此水能制火。

心臟侵犯腎臟,稱為「微邪」,會導致身體內部發熱但不怕冷,可用桂枝湯來治療。

肺臟侵犯腎臟,稱為「虛邪」,會導致身體抽搐、肌肉緊繃、身體發冷,可用理中湯來治療。

脾臟侵犯腎臟,稱為「賊邪」,會導致身體沉重、腹瀉且身體發冷,可用理中丸來治療。

肝臟侵犯腎臟,稱為「實邪」,會導致喘嗽、皮膚濕冷且身體發冷,可用百部丸來治療。

當臟腑本身虛弱時,是自身的功能無法正常運行,就會被剋制,這時應該要補益臟腑的正氣。例如肺病喘嗽如果發生在初春,就應該補腎;如果發生在夏季,就應該救肺;如果發生在秋季,就應該瀉肺;如果發生在冬季,就應該補心並瀉本臟,這就稱為寒嗽。大體來說,五臟各自在自己的時令就會氣盛,不宜再補,而在被剋制的時令則不宜再瀉。

另外,劉氏認為,五行之中只有腎臟比較特殊,母親太盛,反而會導致兒子(腎)受到邪氣,這是因為萬物的本性不能一概而論,就像肺和腎。肺屬金,應於皮毛,主導的是氣;腎屬水,主導的是骨髓,所藏的是精。氣是輕浮的,只能向上而不能向下;精是沉重的,只能向下而不能向上,這是物性自然。當肺氣過盛,熱氣產生後,氣會往上蒸騰到肺部而不能下降,導致腎臟受到邪氣,這時應趕緊用清涼的藥物來解熱,使肺氣溫和,自然能向下滋養腎臟,所以腎臟生病,必須先從肺部來治療。

如果肺臟正常而腎臟突然生病,那多半是脾臟的濕氣過多,影響到腎臟而生病,所以有清肺熱和去除脾濕的兩種藥物。如果脾臟和肺臟都正常,而腎臟自己生病,就應該根據腎臟本身的虛實情況來治療。

(附錄藥方)

  • 瀉心湯:見熱症
  • 牛犀散:見眼疾
  • 瀉白散:見咳嗽
  • 大青丸:見驚風
  • 瀉黃散:見熱症
  • 安神丸:見疳積症(去除山藥)
  • 益黃散:見疳積症
  • 阿膠散:阿膠、大力子、蔸鈴子、杏仁、糯米、甘草
  • 導赤散:生地、木通、淡竹葉、甘草
  • 羌活散:防風、羌活、白芷、荊芥、川芎、地骨皮、炙甘草、連翹、大腹皮、鼠黏子、柴胡
  • 百部丸:百部、麻黃、杏仁
  • 參苓白朮散:見各種腹瀉
  • 瀉青丸:見驚風
  • 利驚丸:膽草、防風、蘆薈、南星、鉤藤、牙硝、鐵粉、樟腦、麝香、青黛
  • 白朮散:見熱症
  • 茯苓半夏湯:白茯苓、陳皮、黃芩、半夏、甘草,加生薑煎煮
  • 葶藶丸:見咳嗽
  • 理中丸:見驚風
  • 桂枝湯:見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