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遇
幼科折衷
《幼科折衷》是由明代著名醫家秦景明撰寫的一部醫學經典,專注於小兒疾病的診治。本書結合古代醫學經驗與作者的臨床實踐,系統整理小兒常見疾病的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及方劑,並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為後世兒科醫學奠定了重要基礎。
編寫宗旨:折衷學派的實用性
秦景明在書中明確指出,幼科診療容易因「偏寒偏熱」、「偏補偏瀉」而誤治。因此,本書的編纂旨在折衷歷代醫學理論,糾正偏頗,並結合實際臨床經驗,為後學提供全面、實用的參考指南。這種「折衷」思想不僅體現在治療觀念中,還體現在對病症分類、脈法診斷及方劑應用的系統整理上。
小兒生理特點與疾病特性
書中強調,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足,易感外邪,尤其是風、寒、暑、濕等因素。同時,飲食失調、餵養不當也是小兒發病的重要內因。小兒疾病雖多急重,但用藥需謹慎,應注重溫和、安全的治療方式,避免損害稚嫩的臟腑功能。
疾病分類與治療原則
本書對小兒常見疾病進行了詳細分類,涵蓋急慢驚風、疳積、吐瀉、痘疹等多個病種,並依據不同病機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法。
-
急慢驚風
- 急驚風:多由痰熱、風邪或感驚引起,症狀包括發熱、抽搐等。治療以平肝熄風、清熱化痰為主,常用寬氣飲、三解散。
- 慢驚風:常因大病之後的陰陽失衡引起,表現為目慢神昏、四肢無力等,治療需補氣養陰、驅風定搐,配以醒脾散等方劑。
-
疳積
- 疳積主要由餵養不當導致脾胃損傷,表現為面黃肌瘦、肚大腹脹等。治療需健脾理氣、化積養胃,使用益黃散、靈脂丸等方劑。
-
吐瀉
- 小兒吐瀉多由飲食不節、感受外邪所致,需區分寒熱虛實,分別採取溫中散寒或清熱利濕的治療策略,如五苓散、理中湯等。
-
痘疹
- 痘疹病因與胎毒有關,治療以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為主,並注重病後調養以防後遺症。
診斷方法:觀形察色與三關脈法
《幼科折衷》強調診斷時應觀察小兒的形態、面色及脈象,例如:
- 面赤多為風熱,面青則與肝風相關。
- 依據虎口三關(風關、氣關、命關)的脈紋顏色判斷病情,如風關青主驚風,命關黑則病重。 這些診斷方法簡便實用,適合臨床快速判斷小兒病情。
經典方劑與實用性
書中收錄了大量經典方劑,根據不同病症靈活應用。例如:
- 寬氣飲:適用於驚風引起的氣滯。
- 益黃散:用於疳積和脾胃虛弱。
- 三棱散:治療食積與吐瀉。
- 五苓散:調理水濕失衡。
這些方劑的組方精當,用藥安全,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預防與養護:強調調攝的重要性
書中特別強調預防的重要性,認為「未病先防」是兒科治療的核心。例如:
- 餵養管理:小兒應避免過早食用生冷、肥甘厚味食物。
- 起居調攝:避免環境中寒熱的突然變化。
- 情志護理:減少驚嚇,創造安定的養育環境。
對現代兒科的啟發
《幼科折衷》的「折衷」理念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書中強調的辨證施治與綜合療法,為現代兒科醫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此外,注重預防與養護的思想,亦對提高兒童健康管理水平具有深遠啟示。
結語
《幼科折衷》是中醫兒科的集大成之作,內容全面、理論與實踐並重。其對小兒疾病的深入探討,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理論依據和臨床指導。作為一部醫學經典,本書不僅是傳統醫學智慧的結晶,也為現代醫學探索提供了重要參考。
凡例
記錄十四科
初生護養
入門審候歌
觀面部五色
三關脈紋主病歌
上卷 (1)
上卷 (2)
上卷 (3)
上卷 (4)
上卷 (5)
上卷 (6)
上卷 (7)
上卷 (8)
上卷 (9)
上卷 (10)
上卷 (11)
上卷 (12)
上卷 (13)
上卷 (14)
上卷 (15)
上卷 (16)
上卷 (17)
上卷 (18)
上卷 (19)
上卷 (20)
上卷 (21)
上卷 (22)
上卷 (23)
上卷 (24)
上卷 (25)
上卷 (26)
上卷 (27)
下卷 (1)
下卷 (2)
下卷 (3)
下卷 (4)
下卷 (5)
下卷 (6)
下卷 (7)
下卷 (8)
下卷 (9)
下卷 (10)
下卷 (11)
下卷 (12)
下卷 (13)
下卷 (14)
下卷 (15)
下卷 (16)
下卷 (17)
下卷 (18)
下卷 (19)
下卷 (20)
下卷 (21)
下卷 (22)
下卷 (23)
下卷 (24)
下卷 (25)
附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