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五·心臟部三 (1)

回本書目錄

集之五·心臟部三 (1)

1.

潔古論渴有三種一者,實熱積於心脾,煩躁大渴引飲,宜白虎湯。謂不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二者,因久病,或取轉過度,致脾虛引飲,宜白朮散。三者,因患濕熱病,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表裡證者,宜五苓散主之。《百問》云:小兒唇紅如丹,即發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湯。

傷寒後唇口焦者,用白虎湯、竹葉湯。瀉痢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利脾虛作渴,用七味白朮散。熱結膀胱小便秘,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君子湯。膏粱積熱者,用清胃散。脾胃積熱者,用瀉黃散。中氣虛熱者,用異功散。

腎水虛熱者,用六味丸。其餘疳證發熱,各詳本證。胎稟所致者,當各審其因,若誤用寒涼降火,脾胃復傷,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白話文:

關於「渴」這個問題,金代名醫張元素認為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因為體內實熱積聚在心脾,導致煩躁口渴、大量喝水,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白虎湯來治療。這種情況指的是沒有因為嘔吐、腹瀉等大病,而是突然發生的口渴。第二種,是因為長期生病,或是過度使用藥物、過度勞累,導致脾虛而引起口渴,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白朮散來治療。第三種,是因為感染濕熱病,熱邪結在膀胱,導致小便不順暢,並引起口渴、大量喝水,如果有表裡證的,適合使用五苓散來治療。《醫學百問》提到:小孩子的嘴唇如果紅得像硃砂一樣,就表示要發渴了;如果紅得發黑,情況就非常危險;如果是因為三焦虛煩而引起的口渴,則可以使用三黃湯。

如果是在傷寒病後出現嘴唇乾焦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或竹葉湯。如果是腹瀉痢疾引起的口渴,則可以使用四苓散之類的藥方。對於常因暑熱積聚在心脾而導致煩躁口渴、大量喝水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如果是腹瀉導致脾虛引起的口渴,可以使用七味白朮散。如果是熱邪結在膀胱導致小便不暢、口渴,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是上焦虛熱引起的口渴,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如果是因為經常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導致積熱引起的口渴,可以使用清胃散。如果是脾胃積熱引起的口渴,可以使用瀉黃散。如果是中氣虛熱引起的口渴,可以使用異功散。

如果是腎水不足虛熱引起的口渴,可以使用六味丸。至於其他因為疳病發熱的情況,則要詳細診斷具體病症。如果是胎裡帶來的問題,則要仔細辨別其原因,如果誤用寒涼藥物來降火,反而會傷害脾胃,導致腹脹,情況就會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