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六·心臟部四 (3)
集之六·心臟部四 (3)
1. 腹脹
上為末,酒煮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薑湯送下。應患肚痛不止,服之效。常服,以通為度。
《三因》肥兒丸,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發豎,發熱,無精神。
黃連,神麯(各一兩),麥芽(炒,半兩),木香(二錢),檳榔(三個,不見火),使君子肉,豆蔻(麵裹煨。各半兩)
上為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兒加減,熟水吞下。
六神丸,治如前證。
丁香,木香,肉豆蔻(用麵裹煨。各五錢),訶子(煨,去核,半兩),使君子,蘆薈(研。各一兩)
上為末,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米飲下,食前。
治小兒疳病或腹大
胡黃連(二錢,去果積),阿魏(一兩半,去肉積),神麯(二錢,去食積),黃連(二錢,去熱積),麝香(四粒,通竅)
上為末。每服十二粒,白朮湯下。
褐丸子,治疳腫脹。
蘿蔔子(一兩,微炒),陳皮,青皮,檳榔,五靈脂,蓬朮(煨),黑牽牛(取淨末,半生半炒),赤茯苓(各半兩),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蘇葉或白湯下。
五疳保童丸,治五種疳疾。
五倍子(生),青黛,夜明砂(布裹洗),苦楝根皮,蘆薈,熊膽(研入),黃連(去毛),龍膽草(生用),乾蟾(酥炙,去皮骨),麝香(研入),蕪荑(取仁),蟬蛻(去土。各等分)
上末,用粟米糊為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飯飲下,二三服。
幼科有丁奚、哺露、無辜等名,其證腹大、頸小、黃瘦,皆疳脹之異名也,輕則為此,重則為彼耳。今仍舊別立門於疳後。
楊氏塌氣散,治小兒腹脹,氣喘、體腫、面浮。
陳米(一合,炒黃),青皮(去穰,巴豆二十一粒,炒黃色,去巴豆),甘草(炙。各半兩),黑牽牛(二錢半,半生半炒),肉豆蔻(二個,煨香)
上末半錢,米飲調下。加檳榔一個。
塌氣丸,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並面浮腫。
丁香,胡椒(炒。各五錢),蘿蔔子(炒),白牽牛(各七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塌氣散,治小兒腹脹氣粗,並疳疾相攻,面目浮腫。
木香(一錢),青皮(半兩),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巴豆)
上為末。三歲,半錢,米湯下,食前連進,即效。
分氣飲,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桔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銼),大腹皮,枳殼(炒),半夏(曲),真蘇子(微炒),紫蘇,甘草(炙。各二錢),草果仁(一錢)
上銼散。每服一錢半,薑棗煎服。
三稜煎丸,治嬰孩食傷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克化,令兒肚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療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膈,氣壅心腹,不得宣通,所以作疾。此藥溫良,但是諸積滯食不化,並宜與服。
白話文:
腹脹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酒煮過的蜂蠟調和製成藥丸,像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到五顆,用淡薑湯送服。這藥方適用於腹痛不止的情況,服用後有效。平常服用,以通暢為度。
《三因》肥兒丸,治療小兒疾病,多因缺乏母乳、太早吃副食品所導致,或因為長期患有臟腑虛弱、胃虛蟲動,導致日漸消瘦、腹部腫大不能行走、頭髮豎立、發熱、精神不佳。
藥材:黃連、神麯(各一兩)、麥芽(炒,半兩)、木香(二錢)、檳榔(三個,不烤過)、使君子肉、豆蔻(用麵包裹烤過,各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製成藥丸,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三十顆,根據兒童的年紀酌量增減,用開水吞服。
六神丸,治療類似上述症狀。
藥材:丁香、木香、肉豆蔻(用麵包裹烤過,各五錢)、訶子(烤過,去核,半兩)、使君子、蘆薈(研磨成粉,各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棗泥調和製成藥丸,像麻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七顆,用溫熱的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治療小兒疳病或腹部腫大。
藥材:胡黃連(二錢,去除積食)、阿魏(一兩半,去除肉積)、神麯(二錢,去除食積)、黃連(二錢,去除熱積)、麝香(四粒,通竅)。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十二粒,用白朮湯送服。
褐丸子,治療疳病引起的腫脹。
藥材:蘿蔔子(一兩,稍微炒過)、陳皮、青皮、檳榔、五靈脂、蓬朮(煨烤過)、黑牽牛(取淨粉,一半生用一半炒過)、赤茯苓(各半兩)、木香(二錢半)。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藥丸,像綠豆大小。每次服用十五顆,用紫蘇葉煎湯或白開水送服。
五疳保童丸,治療五種疳疾。
藥材:五倍子(生的)、青黛、夜明砂(用布包裹洗過)、苦楝根皮、蘆薈、熊膽(研磨後加入)、黃連(去除毛刺)、龍膽草(生用)、乾蟾(用酥油烤過,去皮骨)、麝香(研磨後加入)、蕪荑(取仁)、蟬蛻(去除泥土,各等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小米糊製成藥丸,像麻子大小。一歲的孩童服用二十顆,飯後用湯水送服,服用兩三次。
幼兒科中有丁奚、哺露、無辜等名稱,它們的症狀都是腹部腫大、脖子細小、黃瘦,都是疳脹的不同名稱,輕微的就表現為這些,嚴重的就會表現為其他症狀。現在仍然將它單獨列在疳病之後。
楊氏塌氣散,治療小兒腹脹、氣喘、身體腫脹、臉色浮腫。
藥材:陳米(一合,炒黃)、青皮(去除白瓤,巴豆二十一粒,炒至黃色,去除巴豆)、甘草(烤過,各半兩)、黑牽牛(二錢半,一半生用一半炒過)、肉豆蔻(二個,煨烤過)。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米湯調服。可以再加一個檳榔。
塌氣丸,治療小兒因疳疾引起的腹脹、氣喘、臉色浮腫。
藥材:丁香、胡椒(炒過,各五錢)、蘿蔔子(炒過)、白牽牛(各七錢半)。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藥丸,像小豆大小。三歲的孩童服用三十顆,用米湯送服。
塌氣散,治療小兒腹脹、氣粗,以及因疳疾引起的臉色浮腫。
藥材:木香(一錢)、青皮(半兩)、巴豆(三十粒,和豆子一起炒至黃色,去除巴豆)。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三歲的孩童,每次服用半錢,用米湯送服,飯前連續服用,效果很快。
分氣飲,治療小兒腫脹、呼吸急促、氣短。
藥材:桔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切碎)、大腹皮、枳殼(炒過)、半夏(曲)、真蘇子(稍微炒過)、紫蘇、甘草(烤過,各二錢)、草果仁(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錢半,用生薑和紅棗煎煮後服用。
三稜煎丸,治療嬰孩因吃生冷、甜膩、有毒、燥熱的食物,導致脾胃積滯,無法消化,使得孩童肚子發熱、腳冰冷,出現痞塊、忽冷忽熱等症狀。也治療胸膈不適、膨脹、氣滯心腹、無法通暢,所以生病。此藥藥性溫和,只要是各種積滯、食物不消化,都適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