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証治準繩》~ 集之二·肝臟部 (1)
集之二·肝臟部 (1)
1. 禁忌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致令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癇。
治之當暫斷其乳,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藉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所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致重,夭橫者多矣。
《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必安,節者,撙節之義,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時不可過飽,其吐自減,及間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屢見不明此理,惟欲進藥以求速效,動輒斷乳三四日,致餒甚而胃虛,啼聲不已,反激他證。蓋人以食為命,孩非乳不活,豈容全斷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屬陰,其性冷,吐多胃弱,故節之,醫者切須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氣血、調脾胃、等藥。
愚意,不若兒大能食者全斷之,待其平復。兒小不能飲食者,但節之可也。
白話文:
鄭氏說:小孩子吐瀉,是因為外感風寒,或內傷乳食,或是孩子哭鬧不停、氣息不順時,就餵奶,使得氣往上逆就停滯在胸口,導致嘔吐;氣往下逆就傷到脾胃,導致腹瀉;上下之氣都逆亂,就會同時出現吐和瀉。凡是小孩子只有吐而沒有瀉,這是逆症,這種吐,通常會有痰並引發驚嚇,十個裡面幾乎沒有一個能活下來。如果只有瀉沒有吐,或是同時出現吐和瀉,如果持續很久都沒好轉,也會變成陰癇(小兒抽搐)。
治療這種情況應該暫時停止餵奶,病情輕微的停一天,嚴重的停三天,應該頻繁給予稀粥,搭配藥物很快就會有效,十個裡面有八九個會痊癒。有些人不相信這個說法,認為小孩子依賴乳汁為生,不肯暫停餵奶,覺得乳汁絕對不能斷。殊不知孩子會生病就是因為乳汁造成的,如果再餵食原本讓孩子生病的乳汁,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吃藥有什麼用呢?其中有少部分人雖然沒有停止餵奶,吃藥後也會痊癒,那是因為病情輕微的關係;但也很多人因此由輕症轉為重症,甚至夭折。
《活幼心書》說:小孩子吐瀉不止,最重要的是要節制餵奶,慢慢用藥調理就一定會好。所謂的「節」,就是節約的意思,一天餵三次或五次就好,每次餵奶都不能過飽,這樣吐就會減少,並且間隔餵食一些稀粥,也能夠調和脾胃。常常看到有人不懂這個道理,只想要趕快吃藥求速效,動不動就斷奶三四天,導致孩子飢餓、胃虛,哭鬧不停,反而引發其他病症。因為人以食物為生,孩子非得靠乳汁才能活,怎麼可以完全斷奶呢?然而乳汁就是血,血屬於陰,性質寒冷,吐太多會導致胃虛弱,所以要節制餵奶。醫生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乳母也應該服用調和氣血、調理脾胃的藥物。
我的想法是,不如孩子已經長大能吃其他食物的,就完全斷奶,等他康復;孩子還小不能吃其他食物的,就節制餵奶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