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

《沈氏女科輯要》~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第二十四節·遍身疼痛

薛立齋云:以手按之痛甚者,血滯也;按之痛緩者,血虛也。

白話文:

薛立齋說:用手按壓會感到疼痛加劇的,是體內有瘀血;按壓時疼痛反而減輕的,是體內血虛。

2. 第二十五節·浮腫

沈堯封曰:產後浮腫,先要分水病、氣病。水病皮薄色白而亮,如裹水之狀;氣病皮厚色不變。經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聚水生病。蓋產後腎氣必損,胃底陽微不能蒸布津液,通調水道,此聚水之由也。宜腎氣湯丸。是證皮薄色白可證。人身營衛之氣,通則平,滯則脹。

頑痰、瘀血,皆能阻滯氣道作腫。是證皮厚色不變,以脈弦者為痰;脈結而芤者為血分證,分別論治用藥。更有一種血虛而致氣滯者,其腫不甚,色帶淡黃,宜歸身為君,佐以白朮、陳皮、茯苓之類。

白話文:

沈堯封說:產後出現浮腫,首先要區分是水病還是氣病。水病通常皮膚薄、顏色白而有光澤,看起來像皮膚裡面包裹著水一樣;氣病則是皮膚厚,顏色沒有明顯變化。古書上說:「腎是胃的關卡。」如果這個關卡不通暢,水就會積聚而產生疾病。產後腎氣一定會受損,加上胃的陽氣衰弱,無法正常蒸發和輸布體內的津液,疏通水道,這就是水腫的原因。這種情況適合服用腎氣湯或腎氣丸。如果皮膚薄、顏色白,就可以判斷是水病。人體的營衛之氣,通暢就正常,阻塞就會腫脹。

頑固的痰和瘀血,都可能阻礙氣的運行而導致腫脹。這種情況的皮膚會比較厚,顏色沒有明顯改變。如果脈象呈現弦的狀態,可以判斷是痰造成的;如果脈象是結而芤的,就屬於血分的問題。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治療用藥。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血虛導致氣滯而產生浮腫,這種腫脹程度比較輕微,皮膚顏色會帶點淡黃色。適合以當歸為主藥,再搭配白朮、陳皮、茯苓等藥物來治療。

3. 第二十六節·咳嗽

沈堯封曰:一婦妊七八個月,痰嗽不止,有時嘔厚痰數碗。授二陳、旋覆不應,用清肺滋陰愈甚,遂不服藥。彌月而產,痰嗽如故,日夜不寐。三朝後,二陳加膽星、竹瀝,吐厚痰數碗,嗽仍不止。更用二陳加旋覆、當歸,少減,稍可吃飯。因嗽不減,痰漸變薄,加入生地四錢,食頓減,嗽轉甚,通身汗出,脈象微弦。

用歸身三錢,茯苓二錢,炒甘草一錢,紫石英三錢;因汗欲用黃耆,因嗽不止,推敲半晌,仍用炒黃耆三錢。一服汗止,而嗽亦大減,十劑而安。

白話文:

沈堯封說:有一個婦人懷孕七八個月時,咳嗽不停,有時候會嘔吐出好幾碗濃稠的痰。我開給她二陳湯和旋覆花,沒有效果,改用清肺滋陰的藥反而更加嚴重,她就不再吃藥了。等到足月生產後,咳嗽和痰多的情況依舊,整天晚上都睡不著。生產三天後,我開給她二陳湯,加上膽星和竹瀝,她吐出好幾碗濃痰,但咳嗽還是沒停止。我又改用二陳湯,加上旋覆花和當歸,情況稍微好轉,勉強可以吃飯了。因為咳嗽沒有完全消除,痰漸漸變得稀薄,我加入生地四錢,她食慾馬上變差,咳嗽反而更加嚴重,全身冒汗,把脈的脈象有點微弱而弦緊。

我改用當歸身三錢、茯苓二錢、炒甘草一錢、紫石英三錢;因為她出汗想用黃耆,又因為咳嗽不止,我考慮了很久,最後還是用了炒黃耆三錢。吃了一帖藥,汗就止住了,咳嗽也大大減輕,吃了十帖藥就痊癒了。

4. 第二十七節·口眼喎斜

丹溪云:必須大補氣血,然後治痰。當從左右手脈分氣血多少治之。切不可作中風治,用小續命湯治風之藥。

白話文:

朱丹溪說:治療口眼歪斜,必須先大力補養氣血,然後才能處理痰的問題。治療時,要從左右手脈搏來分辨氣血的多少,再對症下藥。千萬不可以當作中風來治療,也不能使用小續命湯之類的治療風邪的藥物。

5. 第二十八節·腰背反張

薛立齋云:產後腰背反張,肢體抽搐,因亡血過多,筋無所養使然。大補氣血,多保無虞;若發表祛風,百不全一。

武叔卿雲:寒主收引。背項強直,寒在太陽經也。諸家皆主續命湯,此古法也。郭氏不問產後虛實、邪之有無,概用續命,似覺一偏。至薛氏專主亡血過多,非十全大補不可,是或一見。乃夷堅志謂以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亦主於風矣。是續命固不為妄也,但本方有麻黃、附子,氣血兩虛人,不可輕用。

而郭氏論,又囑人速灌,取汗而解,偏不以麻黃為忌,何也?二說俱不可廢,臨診時詳之。

沈堯封曰:仲景論腰背反張為痙。無汗者為剛痙,主以葛根湯;有汗者名柔痙,主以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湯乃治中風主方,故有汗之痙屬風;葛根湯中用麻黃,麻黃乃散寒主藥,故無汗之痙屬寒。仲景治少陰傷寒,未見吐衄之裡證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蓋寒邪乘少陰之虛而欲入,急以附子保坎中之陽,而以麻黃散外感之寒,真神方也。小續命湯雖非仲景之制,方中用此二味,正見攻守相須之妙。而叔卿反云:麻、附二味,氣血兩虛者,不可輕用。假使除卻麻黃,何以散客寒?除卻附子,何以保真陽?特不可用於有汗之柔痙耳!有汗柔痙更有兩種:一則因虛而受外來之風;一則血虛則筋急,並無外感之風。有風者,雖汗出,必然惡風,主以華元化愈風散;只血虛而無風者,必不惡風,純宜補血。

堯封又曰:人身氣血之外,更有真陽真陰,藏在坎中,亦立命之根基。胎繫於腎,腎司二陰。產育之時,下焦洞闢,坎中陰陽有不大損者乎?況背後夾脊四行,俱太陽經脈;太陽之裡,即是少陰;脊裡一條是督脈,亦隸少陰,此脈急縮,與少陰大有關會。此用麻兼用附之深意也。使置此不講,徒執氣虛、血虛以治產後百病,業醫亦覺太易矣!

小續命湯,治產後中風,身體緩急,或頑痹不仁,或口眼喎斜,牙關緊急,角弓反張。

防風(一錢),麻黃(去節),黃芩,白芍,人參,川芎,防己,肉桂(各七分),附子(炮),杏仁(各五分),甘草(四分,炙)

加生薑,水煎服。

華佗愈風散,治產後中風,口噤,牙關緊閉,手足瘛瘲,如角弓狀。亦治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四肢強直;或心眼倒築,吐瀉欲死。此藥清神氣血脈,其效如神。

荊芥略炒為末,每服三錢,黑豆淬酒調服,童便亦可。口噤揠開灌之,或吹鼻中。

李瀕湖曰:此方諸書盛稱其妙。姚僧垣《集驗方》以酒服,名如聖散,藥下可立效。陳氏方名舉卿古拜散。蕭存敬方用古老錢煎湯服,名一捻金。許叔微《本事方》云:此藥委有奇效。一產婦睡久,及醒則昏昏如醉,不省人事,醫用此藥及交加散。云服後當睡,必以左手搔頭。

白話文:

第二十八節·腰背反張

產後腰背反張,肢體抽搐,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筋脈缺乏滋養。治療應著重於大補氣血,這樣才能保證安全;如果只注重發汗祛風,則多半無效。

有人認為,腰背強直是寒邪入侵太陽經的表現。許多醫家都使用續命湯治療,這是古法。但有人認為,不論產婦是虛是實、有邪氣還是無邪氣,都使用續命湯,顯得不夠全面。也有人專注於失血過多,認為必須大補氣血才能奏效。另有記載,用大豆紫湯、獨活湯治療此症而痊癒,這又側重於風邪。所以,續命湯並非完全錯誤,但此方含有麻黃、附子,對於氣血兩虛的人來說,不可輕易使用。

另一種說法則建議快速灌藥,促使出汗來緩解症狀,卻不忌諱使用麻黃,這是為何?兩種說法都不能完全否定,臨床上應根據具體情況仔細判斷。

有人認為,仲景將腰背反張歸類為痙攣。無汗者為陽盛痙攣,用葛根湯治療;有汗者為陰虛痙攣,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桂枝湯是治療中風的主方,所以有汗的痙攣屬於風邪;葛根湯中含有麻黃,麻黃是散寒的藥物,所以無汗的痙攣屬於寒邪。仲景治療少陰傷寒,如果沒有吐血、鼻出血等裡證,會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輕微發汗。

這是因為寒邪乘虛而入,需要用附子溫補腎陽,用麻黃散寒邪,是真正的神方。小續命湯雖然不是仲景所創,但方中也使用了麻黃、附子,正體現了攻守兼備的妙處。但有人卻認為,麻黃、附子兩種藥物,對於氣血兩虛的人來說,不可輕用。如果去掉麻黃,如何散寒邪?如果去掉附子,如何溫補真陽?只是對於有汗的陰虛痙攣來說,不可使用。有汗的陰虛痙攣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虛弱而受外來風邪侵襲;一種是血虛導致筋脈急縮,並無外感風邪。有風邪者,即使出汗,也會怕風,宜用華佗愈風散;只有血虛而無風邪者,則不怕風,應該純粹補血。

人體除了氣血,還有真陽真陰,藏在腎臟,是維持生命的根本。胎兒繫於腎臟,腎臟主宰陰陽。生產時,下焦會受到損傷,腎臟的陰陽也會受到損害。而且,背後夾脊四行,都是太陽經脈;太陽經的內側是少陰經;脊椎正中是一條督脈,也屬於少陰經,這條經脈急縮,與少陰經密切相關。這就是使用麻黃和附子的深層原因。如果不講究這些,只執著於氣虛、血虛來治療產後百病,那醫生就太膚淺了!

小續命湯,用於治療產後中風,身體僵硬,或頑痹不仁,或口眼歪斜,牙關緊閉,角弓反張。

華佗愈風散,用於治療產後中風,口噤,牙關緊閉,手足抽搐,如角弓狀。也用於治療產後血暈,昏迷不醒,四肢強直;或神志不清,嘔吐瀉痢,危及生命。此藥能清利神氣血脈,療效神奇。

有人高度評價此方,並有不同的名稱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