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積聚
(血瘕,即兒枕,宜參看。)
〔大〕,夫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臟所成。皆由飲食不節,寒熱不調,致五臟之氣積,六腑之氣聚,積者痛不離其部。聚者其痛無有常處。所以然者,積為陰氣,陰性沉伏,故痛不離其部。聚為陽氣,陽性浮動,故痛無常處,產後血氣傷於臟腑,臟腑虛弱,為風冷所乘,搏於臟腑,與血氣相結,故成積聚癥塊也。
〔薛〕,前證乃真氣虧損,邪氣乘之,況產後得之,尤當固真氣為主。若求旦夕之效,而攻其邪,則速其危矣。當參前雜證積聚諸方論治之。一產婦腹中似有一塊,或時作痛而轉動,按之不痛,面色痿黃,痛則㿠白,脈浮而澀,余謂此肝氣虛而血弱也,不信,乃用破血行氣,痛益甚,轉動無常。又認以為血鱉,專用破血驅逐之藥,痛攻兩脅,肚腹尤甚,益信為鱉確。服下蟲等藥,去血甚多,形氣愈虛,肢節間各結小核,隱於肉裡,以為鱉子畏藥而走於外。余曰:肝藏血而養諸筋,此因肝血復損,筋涸而攣結耳。蓋肢節胸項,皆屬肝膽部分,養其脾土,補金水,以滋肝血,則筋自舒。遂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加減,調治而愈。一婦月經不調,兩拗腫脹,小便澀滯,腹中一塊作痛,或上攻脅腹,或下攻小腹,發熱晡熱,惡寒,肌膚消瘦,飲食無味,殊類瘵證,久而不愈。余謂肝脾血氣虧損,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隨證互服而愈。
〔大〕,新產後有血與氣相搏而痛者,謂之瘕。瘕之言假也,謂其痛浮假無定處也。此由夙有風冷血氣,不治,至產血下則少,故致此病也。不急治,則多成積結,妨害月水,輕則痞澀,重則不通也。
〔薛〕,前證乃寒邪乘客,氣血壅結,此因氣病而血病也。當補養胃氣,調和月經,寬緩靜養為善。《難經》云:任脈之病,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當參前後各論治之。
〔丹〕,南山婦人年三十八,於九月二十三日月經行,比前過後十日,得草藥以敗血海,為下胎之謀,有數滴血下,因此腹痛,在小腹下有塊如碗大,不可按,湯熨則痛稍定,大小便抽痛,小便澀,大便略下少赤積垢,食不進,口略渴發熱,此胃氣為草藥所敗,加以受傷之血妄行而不得泄,所以為病也。
砂仁,甘草(炙),川芎,黃芩(各三分),滑石(一錢半),牛膝(二錢),桃仁(七粒)
上水、酒煎服。
芍藥湯,(《保命》)治產後諸積不可攻,宜養陰去熱,其病自安。
芍藥(一斤),黃芩,茯苓(各六兩),
上銼散,每以半兩,水煎溫服,日三。
〔丹〕,產後消血塊。
滑石(三錢),沒藥,血竭(各二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惡露不下,以五靈脂為細末,麵糊丸,白朮湯、陳皮湯任下。
白話文:
積聚
積聚乃陰陽之氣失衡所致。 「積」為陰氣,源於五臟,其痛局限於某一部位;「聚」為陽氣,源於六臟,其痛則遊走不定。 皆因飲食失節、寒熱不調,導致五臟之氣鬱積,六腑之氣凝聚而成。產後若血氣受損,臟腑虛弱,再受風寒侵襲,則血氣凝結,形成積聚癥塊。
治療積聚應注重補益真氣,切勿急於攻邪,以免加重病情。 若產後婦女腹部有塊狀物,時痛時動,按之不痛,面色萎黃,疼痛時則面色蒼白,脈象浮澀,則屬肝氣虛弱,血虛。 切忌盲目使用破血行氣之藥,以免加重病情。 若誤用破血藥物,反而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現肢體關節結節,則應注重養肝血,補益脾土,滋養肝腎。 可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等加減治療。 若婦女月經不調,兩脅腫脹,小便不利,腹部有塊狀物疼痛,伴有發熱、惡寒、消瘦等症狀,則屬肝脾血氣虧虛,亦可用八珍湯、逍遙散、歸脾湯等加減治療。
產後血氣凝結而疼痛者,稱為瘕,其痛遊走不定。 此乃因原有的風寒血氣未治癒,產後血下量少所致。 若不及時治療,則易形成積聚,影響月經,輕則經行不暢,重則閉經。
治療瘕聚應注重溫補胃氣,調和月經,並保持身心舒暢。 女子瘕聚與任脈虛弱相關。
案例:一位38歲婦女,於月經期間服用墮胎藥物,導致少量出血,隨後腹痛,小腹有碗口大小的腫塊,按之疼痛加劇,大小便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帶血,食慾不振,口渴發熱。此乃因藥物損傷胃氣,瘀血妄行所致。 可用砂仁、甘草、川芎、黃芩、滑石、牛膝、桃仁等藥物治療。
產後積聚若不可攻治,宜用芍藥湯等方劑養陰清熱。 另有以滑石、沒藥、血竭等藥物製成的丸劑治療產後血塊,若惡露不下,可輔以五靈脂丸劑及白朮湯、陳皮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