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4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40)

1. 身體骨節疼痛

〔大〕,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者,由體虛氣血不調,為風所侵故也。其狀風邪在於皮膚肌肉,歷於骨節,邪氣與正氣交擊,故令疼痛也。

〔薛〕,東垣先生云:飲食失節,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故口中津液不行,若火熱來乘土位,故肢體發熱作渴。若肝經血熱,用四物、(雜病虛勞。)羌活、黃芩、黃柏。肝經血虛,用逍遙散、(調經。)山梔、川芎。風濕兼痰,用四物、南星、半夏、羌活、蒼朮。風濕傷脾,用羌活勝濕湯。(雜病腰痛。)暑濕傷氣,用清燥湯。(雜病傷暑。)氣鬱肝脾,用四君、木香、枳殼、檳榔。胃氣受傷,用補只益氣湯。(雜病傷勞倦。)瘀血流注,用四物、桃仁、紅花。骨痛筋攣,用當歸沒藥丸。(木條。)倦怠無力,用補中益氣、羌活、川芎。一婦人自汗盜汗,發熱晡熱,體倦少食,月經不調,吐痰甚多,二年後遍身作痛,陰雨益甚。此氣虛而風寒所乘,用小續命湯疼痛頓止,又用補中益氣、加味歸脾三十餘劑,諸證悉愈。一婦人月經不調,且素有痛風,遇勞必作,用眾手重按痛稍止。此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雜病虛勞。)加獨活而痛痊,用六味丸、(雜病虛勞。)逍遙散而經調。一婦人肢體作痛,面色痿黃,時或赤白,發熱惡寒,吐瀉食少,腹痛脅脹,月經不時,或如崩漏,或痰盛喘嗽,頭目眩痛,或五心煩熱,口渴飲湯,或健忘驚悸,盜汗無寐等證,臥床年許,悉屬肝脾虧損,氣血不足所致,用十全大補、加味歸脾兼服月餘,諸證悉痊。

芎藭散,治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心膈壅滯,少思飲食。

川芎(一兩),赤茯苓(去皮),赤芍藥,酸棗仁(炒),桂心,當歸(去蘆),木香,牛膝(酒浸,各七錢半),羌活(去蘆),枳殼(去穰,麩炒),甘草(各半兩,炙),

上為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姜五片,煎至一大盞,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海桐皮散,治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

海桐皮,桂心,白芷,當歸(去蘆),漏蘆,川芎,羚羊角屑(各一兩),赤芍藥,沒藥(另研),川大黃(炒),木香,檳榔(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虎骨散,治婦人血風攻疰,身體疼痛。

虎脛骨(一兩半,酥炙),麝香(二錢半,另研),桂心,川芎,海桐皮,當歸(去蘆),牛膝(酒浸),天麻,附子(炮,去皮臍),骨碎補,沒藥(另研),琥珀(另研,各一兩),羌活(去蘆),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勻,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日進二服。

何首烏散,治婦人血風身體骨節疼痛,或手足麻痹,腰骻沉重,牽拽不隨,並皆治之。

白話文:

身體骨節疼痛

婦女因血風導致身體骨節疼痛,是因為體質虛弱,氣血失調,受風寒侵襲所致。症狀表現為風邪侵犯皮膚肌肉,進而影響骨節,邪氣與正氣相互搏鬥,因此引起疼痛。

古代醫家認為,飲食不節制導致脾胃虛弱,則會影響血液,造成口乾舌燥,津液不足。若體內火熱之氣上犯脾土,則會出現肢體發熱、口渴等症狀。若肝經血熱,則需使用四物湯等藥方;若肝經血虛,則需使用逍遙散等藥方;若兼有風濕痰證,則需使用包含四物湯、南星、半夏等藥物的方劑;若風濕侵犯脾臟,則需使用羌活勝濕湯;若暑濕傷及氣陰,則需使用清燥湯;若肝脾氣鬱,則需使用四君子湯加木香、枳殼、檳榔;若胃氣受損,則需使用補中益氣湯;若有瘀血阻滯,則需使用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若骨痛筋攣,則需使用當歸沒藥丸;若倦怠乏力,則需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川芎。

一位婦人自汗盜汗,發熱,傍晚尤甚,體倦乏力,食慾不振,月經失調,痰多,兩年後全身疼痛,陰雨天症狀加重。此為氣虛加風寒侵襲所致,使用小續命湯後疼痛立即止息,再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歸脾湯三十餘劑,諸症皆痊癒。另一位婦人月經不調,且素有痛風,勞累則疼痛加劇,按壓患處疼痛稍減。此為氣血俱虛,使用十全大補湯加獨活後疼痛痊癒,使用六味地黃丸和逍遙散後月經調理正常。還有一位婦人肢體疼痛,面色萎黃,時而潮紅時而蒼白,發熱惡寒,嘔吐腹瀉,食慾不振,腹痛脅脹,月經不調,時而崩漏,時而痰盛喘嗽,頭暈目眩,或五心煩熱,口渴,健忘,驚悸,盜汗失眠等,臥床一年有餘。此為肝脾虧損,氣血不足所致,服用十全大補湯加味歸脾湯一個多月後,諸症痊癒。

此外,還有芎藭散、海桐皮散、虎骨散、何首烏散等藥方,也可用於治療婦女血風導致的身體骨節疼痛及相關症狀。這些藥方均包含多種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