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證治準繩》~ 卷之二 (36)
卷之二 (36)
1. 驚悸
〔薛〕,前證若脾肝鬱熱,用加味逍遙散。脾肝鬱結,用加味歸脾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脾肺虛弱,氣血不足,用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痰氣鬱滯,用六君、桔梗、貝母。如不應,審系氣虛,但補脾胃,如不應,用獨參湯。如惡寒發熱,屬氣血俱虛。內熱晡熱,屬血虛。作渴面赤,是血脫煩躁。皆宜甘苦之劑,以補陽氣而生陰血。經云:血脫補氣。若用寒涼之劑以降火,則誤矣。仍審所屬之因治之。
寧志膏,治婦人因失血過多,心神不安,言語失常,不得睡臥。
辰砂(研),酸棗仁(炒),人參,白茯神(去木),琥珀(各一分,研),滴乳香(一錢,研)
上為末,和停,每服一錢,濃煎燈心、棗湯,空心調下。(一方無茯神、琥珀,蜜丸如彈子大,薄荷湯化下一丸。)
茯苓補心湯,婦人以血旺氣衰為本。心主血,肝藏血,今血衰而氣盛者,由心氣虛耗,不能主血,又不能制乎肺金,使肺金得以乘乎肝木。肝之虧損則血不能藏,漸致枯涸,不榮經絡,故月事不調矣。此方專補心元之虛,抑其肺氣之乘,調和榮衛,滋養血脈,其疾自然平復矣。
即參蘇飲內除木香,與四物湯對分勻和,以薑棗煎,每服四錢,食前溫服。參蘇飲(方見發熱。),四物湯(方見通治)
妙香散,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盜汗等證。
甘草(炒,五錢),遠志(去心,炒),山藥(薑汁炙),茯苓,茯神(去木),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各五錢),辰砂(另研,三錢),麝香(另研,二錢),木香(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
半夏(一錢五分),黃芩,遠志(去骨,各一錢),生地黃(二錢),秫米(一合),酸棗仁(少,三錢),縮砂仁(一錢五分),
上作一劑,長流水煎服。
獨參湯,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難產、產後不省,喘急。
用好人參二兩或三四兩,加炮姜五錢,水煎徐徐服。蓋人參性寒,故以姜佐之,如不應,急加附子。
白話文:
驚悸
如果先前的情況是脾臟和肝臟有鬱結的熱,就用加味逍遙散來治療。如果是脾臟和肝臟的鬱結,就用加味歸脾湯。如果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就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如果是脾肺虛弱、氣血不足,就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如果是痰氣鬱結停滯,就用六君子湯再加桔梗和貝母。如果這些方法都沒有效果,就要仔細檢查是否是氣虛,如果是,就用補脾胃的方法。如果補脾胃的方法也沒效,就用獨參湯。如果出現怕冷發熱,屬於氣和血都虛弱。如果是體內發熱,在午後更明顯,就屬於血虛。如果口渴、臉色發紅,是血脫導致煩躁。這些情況都應該用甘味和苦味的藥,來補充陽氣並生成陰血。古書說:「失血就要補氣。」如果用寒涼的藥來降火,那就錯了。還是要仔細診斷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然後對症下藥。
寧志膏,治療婦女因為失血過多,導致心神不安、言語失常、無法入睡的狀況。
藥材:辰砂(磨成粉)、炒過的酸棗仁、人參、茯神(去除木心)、琥珀(各一份,磨成粉)、滴乳香(一錢,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一錢,用濃煎的燈心草和紅棗湯,空腹調服。(另一種做法是,不加茯神和琥珀,將藥粉混合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藥丸,用薄荷湯化開服用。)
茯苓補心湯,認為婦女的病本質上是血旺盛但氣虛弱。心臟主管血,肝臟儲藏血,現在血衰弱而氣旺盛,是因為心氣虛弱耗損,不能主導血,也不能抑制肺金,使得肺金得以侵犯肝木。肝臟虧損,就不能儲藏血,逐漸導致枯竭,不能滋養經絡,所以月經不調。這個藥方專門補益心氣,抑制肺氣的侵犯,調和身體的營養和防禦機能,滋養血脈,疾病自然就能康復了。
這個藥方就是將參蘇飲去掉木香,然後和四物湯各取一半混合均勻,用生薑和紅棗煎煮。每次服用四錢,飯前溫服。參蘇飲(藥方見發熱篇),四物湯(藥方見通治篇)。
妙香散,治療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眠、盜汗等症狀。
藥材:炙甘草(五錢)、遠志(去除心,炒過)、山藥(用薑汁炙過)、茯苓、茯神(去除木心)、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各五錢)、辰砂(另外磨成粉,三錢)、麝香(另外磨成粉,二錢)、木香(二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服。
半夏湯,治療膽腑有實熱、精神恍惚、時冷時熱腹瀉、或者睡覺時出汗、怕風、經常嘆氣的症狀。
藥材:半夏(一錢五分)、黃芩、遠志(去除骨,各一錢)、生地黃(二錢)、秫米(一合)、酸棗仁(少許,三錢)、縮砂仁(一錢五分)。
將以上藥材作為一副,用流動的清水煎煮後服用。
獨參湯,治療元氣虛弱、怕冷發熱,或者口渴煩躁、痰喘氣促,或者氣虛導致突然昏倒、無法說話、牙關緊閉,或者痰涎上湧、手腳冰冷,或者難產、產後昏迷、呼吸急促等情況。
用上好的人參二兩或三四兩,加上炮薑五錢,用水煎煮後慢慢服用。因為人參藥性寒涼,所以用生薑來輔助。如果沒有效果,就要趕快加入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