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29)

回本書目錄

(29)

1. 石楠藤

巴岩香是胡椒科植物的乾燥藤莖,主要產於四川、湖南、江蘇、湖北等地,秋季採收。

炮製方法分為鮮品和乾品:鮮品是洗淨雜質、濾乾水後切段曬乾;乾品則是洗去灰塵、潤濕一小時後切片曬乾。

用量為9~15克,適合裝在木箱內加蓋,以防潮保存。

白話文:

【石楠藤】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胡椒科中一種名為「巴巖香」的植物,我們使用的是其經過乾燥處理的藤莖部分。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四川、湖南、江蘇、湖北等地方。

  • 採收季節:這種藥材一般在秋季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新鮮的藥材需先清除掉雜質,然後清洗乾淨並瀝乾水分,再切成約五分長的小段,最後進行曬乾。若使用的是乾燥的藥材,則應先用清水清洗掉表面的灰塵,然後撈起瀝乾水分,覆蓋上濕布,讓它回潮約一小時,再切成薄片,最後進行曬乾。

  • 用量:每次使用時,建議的用量為9至15克。

  • 貯存:應將其裝入木箱中,並蓋好箱蓋,以防止受潮。

2. 木通

東北兜鈴的乾燥藤莖是中藥關木通(又名懷木通、川木通)的來源。主要產於中國東北及湖北西部,冬春兩季皆可採收。

炮製方法是先颳去藤莖粗皮,依大小分開。冬春季用熱水浸潤2-3小時,夏秋季則用溫水浸潤1-2小時,撈起濾乾水分後,用濕布覆蓋一夜。取出後切成約1分厚的橫片,陰乾即可。

一般用量為3至9克,應儲存在加蓋的木箱中,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種藥材是從一種叫做東北兜鈴的馬兜鈴科植物中,取其乾燥的藤莖製作而成。

【常用名】它還有關木通、懷木通、川木通等別稱。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湖北西部。

【採收季節】最佳採收時段為冬季和春季。

【炮製方法】首先要去除其外層粗糙的表皮,然後按照大小分別處理。在冬季和春季,需使用熱水浸泡大約2至3小時;而在夏季和秋季,則用溫水浸泡1至2小時。浸泡後,將其撈出並瀝乾水分,再覆蓋上濕布讓其濕潤一整夜。隔天,切成厚度約一分的橫片,最後在陰涼處晾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應該保存在木箱中並蓋好,以防潮濕。

3. 鬼箭羽

衛矛,又名衛予,為衛矛科植物衛矛乾燥後的翅狀物。主要產地在湖北、江西等地,於夏秋兩季採收。炮製方法為:揀去雜質,洗淨灰沙後濾乾,用濕布潤透,切成約1分厚的橫片,再曬乾。常用劑量為3~9克。貯存時需裝入木箱,加蓋以防止翅狀物破碎。

白話文:

【藥材名稱】鬼箭羽

【來源】此藥材源自衛矛科的一種植物,名為衛矛,我們使用的是該植物乾燥後的具有翅狀特徵的枝條或其附屬物。

【其他常見名稱】衛予

【產地】主要在湖北、江西等地方產出。

【採收時間】通常於夏季和秋季進行採收。

【加工製法】首先篩選去除雜質,然後用水清洗乾淨,接著將其撈起並瀝乾水分。再用濕布覆蓋讓它們充分吸水,然後切成約一分(約3.33毫米)厚度的橫片,最後進行日曬乾燥。

【建議使用量】一般用於3至9克之間。

【儲存方式】應放入木箱內保存,確保箱蓋密合,以防翅狀物因碰撞而破碎。

4. 皂角刺

皂莢刺,又名天丁、天丁片,是豆科植物皂莢乾燥後的棘刺。主要產於河南、江西、湖北等地,於每年9月至次年3月採收。採收後將新鮮棘刺切成約1分厚的斜片,曬乾後即可入藥,常用劑量為3~9克。儲存時需裝入木箱並加蓋。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一種叫做皁莢的豆科植物的乾燥棘刺而來。

【常用名】它又被稱為天丁或天丁片。

【產地】主要產自於中國的河南、江西和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採集時間一般在每年的9月到第二年的3月。

【炮製方法】新鮮的棘刺會被切成約一分厚的斜片,然後曬乾以備後用。

【用量】通常的使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應儲存在木箱內,並確保蓋子蓋緊。

5. 地骨皮

枸杞或寧夏枸杞的乾燥根皮,即為中藥材。全國多地皆有產出,多於春初或秋後採挖根部,洗淨剝取根皮、曬乾後即可使用。使用前需去除雜質及殘留木心並洗淨,曬乾。建議用量為9~15克,並應置於通風乾燥處保存。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茄科植物中的枸杞或者寧夏枸杞的乾燥根皮提取的。

【產地】這種藥材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能生產。

【採收季節】通常在春天初或者秋天後期,會進行挖掘根部的工作,然後清洗乾淨,剝取根皮,再進行曬乾處理。

【炮製方法】首先需要去除可能存在的雜質和殘餘的木心,然後清洗乾淨,最後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到15克。

【貯存】應該儲存在通風且乾燥的地方。

6. 肉桂

肉桂,又稱紫油桂、安桂、官桂、玉桂、搖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樹皮。主要產於雲南、廣東、廣西和越南等地,秋季採收。

炮製方法:刨去粗皮,洗淨後用濕布包好,潤透1~2天,切成絲片,於通風處晾乾。

用量:一般為1~3克。

儲存:需裝入白鐵箱內蓋緊,以防氣味散失。

白話文:

【肉桂】

  • 「來源」此藥材來自於樟科一種名為肉桂的植物之乾燥樹皮。

  • 「常用名稱」紫油桂、安桂、官桂、玉桂、搖桂。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雲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等地。

  •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肉桂表面的粗皮,再以清水清洗掉灰塵,接著用濕布包裹好,放入缸中浸泡約1至2天,確保其完全吸飽水分,然後切成厚度約3分的薄片,最後放置於通風良好的地方晾乾。

  •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1至3克。

  • 「儲存方式」應將其裝入有蓋的白鐵箱內,確保密封良好,以防藥效流失。

7. 杜仲

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又名川杜仲、厚杜仲、棉杜仲、思仲。主要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河南、陝西、湖北等地,於春夏兩季採挖。

炮製方法為:先以清水刷去灰塵泥土,刮除粗皮,潤一夜後切成六分長方塊,曬乾或烘乾。若要加強其入腎功效,則需以鹽水拌炒,炒至呈現黑色斷絲為止(每斤藥材用鹽10克)。

建議用量為9~15克,並應貯藏於木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杜仲】

來源:本品來自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

常用名稱:川杜仲、厚杜仲、棉杜仲、思仲。

產地:主要在四川、雲南、貴州、河南、陝西、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通常於春夏兩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先將杜仲放入清水中,使用板刷清除表面的灰塵和泥土,颳去粗糙的外皮,然後撈出瀝乾水分,上面覆蓋濕布,浸泡一夜後,取出切成約六分長的方塊,再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若要使其功效更偏向腎臟,可用鹽水炒製(每斤藥材需用鹽10克溶於水),將藥材放入鍋中,邊炒邊灑鹽水,炒至藥材呈現黑色且能輕易斷裂為止。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至15克。

貯存方式:應裝在木箱內並蓋好,以防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