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奇方》~ 卷下 (5)
卷下 (5)
1. 纏喉風
(此方活人甚多)
生白礬細末(五分),烏雞蛋(一枚),調勻。灌入喉中立效。
白話文:
將生的白礬研磨成細粉末(五分),並與烏雞蛋(一枚)攪拌均勻。將混合物灌入喉嚨中,即可立竿見影。
2. 單雙喉蛾
用萬年青根二寸。洗淨削去皮。切薄片。搗爛如泥。加真米醋一酒杯攪勻。含咽數次。俟蛾破。吐出膿血即愈。
白話文:
取兩寸萬年青根。洗淨颳去皮。切成薄片。搗碎如泥。加入一杯真米醋攪拌均勻。在口中含著並吞嚥數次。等到膿瘡破裂。吐出膿血即痊癒。
3. 爛喉
(此疾日久不愈甚至時延兩三年者)
燕窠泥(五錢),鳳凰殼(三錢),生老薑,煨薑(各七片)
白話文:
這種病如果長時間不好,甚至延續兩三年的話,
需要用到燕窩泥(五錢),鳳凰殼(三錢),生老薑和煨薑(各七片)。
福建建寧縣潘吉泰之妻。前患此症醫藥罔效。延至三年不愈。後服一二帖見效。接服附子炮薑全愈。
白話文:
福建建寧縣的潘吉泰的妻子,之前患有這種疾病,用盡了各種醫藥方法都沒能治癒。一直拖了三年都沒有好轉。後來服用了一兩帖藥方之後,開始見效。繼續服用附子炮薑後,完全康復了。
4. 頭風
或因風入眼竅。以致目瞳漸黃失明。如法治之。頭風全愈。目亦復明。惟失明已久者。頭風雖愈。目不能明。
白話文:
可能是因為風邪侵入眼睛,導致瞳孔逐漸變黃並失明。如果按照正確的方法治療,頭痛完全痊癒後,視力也能恢復。但如果是已經失明很久的情況,即使頭痛治好了,視力也無法恢復。
螌蝥(俗名斑蝥),不拘多少。焙乾研細末。篩去渣。儲瓷瓶。用小黃蜆殼二個。各放藥末大半殼。合兩太陽穴。以膏藥蓋之。勿使出氣。貼一周時。揭開起黃疱。針挑破出水即愈。如病較深。貼後見效。尚未全愈者。隔一二旬後。再貼一次必愈。若僅痛一邊。只貼一邊可也。他如胃氣上衝頭痛。應照胃氣痛方治之。又或陰虛頭痛。皆非此藥所宜。俱不靈也。
白話文:
螌蝥(俗名斑蝥),無論數量多少,都要焙乾研成細末,篩去渣滓,儲存在瓷瓶裡。
使用時,取兩個小黃蜆殼,各放入半殼的藥末,合在一起貼在兩太陽穴上,用膏藥蓋住,不要讓藥氣散發出來。 貼一個星期後,揭開膠布,會起黃色的水泡,用針挑破放出水就痊癒了。
如果病情比較嚴重,貼藥後見效,但還沒有完全痊癒,可以隔一二旬後再貼一次,一定會痊癒。如果只疼一邊,只貼一邊就可以了。
其他像胃氣上衝引起的頭痛,應該按照胃氣痛的方子來治療。還有一種陰虛的頭痛,都不適合用這種藥,用也沒有效果。
5. 胃氣痛
(此症甚者每晨吐清水或連頭痛)
制香附(二錢),良薑(一錢五分),砂仁末(八分)
白話文:
香附 (二錢),生薑 (一錢五分),砂仁末 (八分)
如病重常吐清水加吳茱萸二錢。
上藥水煎熱服。二三帖即愈。永遠忌食生冷瓜果。以免復發。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經常吐清水,可以加入二錢的吳茱萸。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服用兩到三次即可痊癒。永遠不要吃生冷的瓜果,以免病情復發。
6. 腦流
用老絲瓜筋曬燥。瓦上煅炭研末。每服一錢。臨臥之時。熱紹酒送下。三五服即愈。
白話文:
將老絲瓜的筋曬乾。在瓦片上燒製的木炭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睡前服用。用熱紹興酒送服。服用三到五次即可痊癒。
7. 風火眼疾
或紅腫疼痛。或起紅翳。或上下瞼內起紅皮。或眼珠上起白點。或小兒疳眼發癢者均治。用細紙捻細燈心各一條。各浸火油。大半條。左手熱紙捻。右手執燈心。先以左手紙捻頭點著火。移近病人眼邊。即以右手燈心頭。向紙捻上點著火。速炙近眉額上。及太陽處。每炙有小聲。
白話文:
不管是紅腫疼痛,還是眼瞼內長紅皮,甚至眼珠上生白點,或是小兒疳眼發癢的情況,都適用。
使用細紙捻和細燈心各一條,浸泡在火油中,浸泡到半條的長度。
左手拿熱紙捻,右手拿燈心,先點燃左手紙捻的一端,靠近患者的眼睛,再點燃右手燈心的頂端,趕緊在靠近眉毛、額頭和太陽穴的部位炙烤。
每次烤的時候,會發出輕微的聲音。
密炙數十點。並炙眼瞠下二十餘點。患左炙左。患右炙右。兩眼並患。則並炙之。輕則數日即愈。不必點服藥。眼湯藥。重則日點光明散。內服涼血散火湯。(均見卷上)定獲速效。倘至旬余。尚未全愈。再近未愈眼邊原炙之處。酌炙一次。以愈為度。並須忌食雞、鵝、豬、羊、酒糟、筍菇、蒜、韭、生薑、胡椒、煎炒、油炸、發氣各物。
二三個月。以免復發。
白話文:
將穴位用艾灸燒灼,數十次。眼睛瞪大時,再燒灼下眼皮二十多次。如果左眼生病,則燒灼左眼的穴位。如果右眼生病,就燒灼右眼的穴位。如果兩眼都生病了,就都燒灼穴位。如果病情較輕,幾天就能治好。不需要用中藥點眼,也不用喝中藥。如果病情較重,每天用「光明散」點眼,並喝「涼血散火湯」的中藥。(以上方法均在書卷的上冊)這樣一定可以快速治癒。如果十幾天都沒有完全治癒,那麼再在眼睛周圍沒有治癒的部位,再燒灼一次,直到治癒為止。並須忌口,不要吃雞、鴨、豬、羊、酒糟、筍、菇、蒜、蔥、生薑、胡椒、煎炸炒食物、油炸食物、容易產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