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案按選》~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面病

羅謙甫治一婦,三十餘歲,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心懸如飢,飢不欲食,氣短而促。羅曰:人身心肺在上,行營衛而光澤於外,色宜顯而不宜藏;腎肝在下,養筋骨而強壯於內,色當隱而不現;又必賴脾胃在中,傳化精微以灌四旁,沖和而不息。若其氣一傷,則四臟失所。

今憂思不已,脾胃氣結而不行,飲食失節,脾胃氣耗而不足,故使陰氣上溢於陽中,而黑色見於面。又經云:脾氣通於口,其華在唇。今水反侮土,故黑色見於唇,此陰陽相反,病之逆也。「上古天真論」云:陽明脈衰於上,面始焦。

可知陽明之氣不足,乃用沖和順氣湯,以葛根一錢五分,升麻、防風各一錢,白芷、黃耆各八分,人參七分,甘草四分,白芍、蒼朮各三分,以薑棗煎,己午時前服,取天氣上升之時,使人之陽氣易達也。數服而愈。此陰出乘陽治法也。

雄按:羅氏此論雖精,但此證乃脾胃虛而清陽不升,故面無華色,並非陰氣上溢於陽中之色黑也。如果陰出乘陽,亟宜驅降濁陰,豈可再服升劑,以助其逆哉?更有多服溫補之藥,火氣上升而面黑者,宜清解化毒為治。

楊曰:議論與方不相照顧,古案多有之,當是病愈後補敘之案,故參差如此,非孟英發明其旨,幾何不貽誤後學耶!

白話文:

羅謙甫醫生治療了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她長期憂慮過度,飲食沒有規律,導致脾胃受損,臉色變得暗沉無光,尤其是嘴脣周圍顏色更深,常感到心慌如飢餓,卻又不願進食,呼吸短淺且急促。

羅醫生認為,人的心、肺位於上部,負責運行營養物質到身體表面,所以面色應顯現而非隱藏;腎和肝在下部,負責養護筋骨,讓身體內部強壯,面色應該隱藏而不該顯露在外。這一切都必須依賴位於中間的脾胃,轉化食物精華,滋養全身,保持平衡和諧。

然而,一旦脾胃功能受損,其他四臟就會失去正常運作。她因為長時間憂慮,脾胃氣結,飲食不調,脾胃氣耗,導致陰氣向上瀰漫至陽氣領域,臉色變黑。《黃帝內經》提到:脾氣與口相關,它的光彩表現在嘴脣。現在水(腎)反而剋制了土(脾),導致嘴脣周圍出現黑色,這是陰陽失調的逆向表現。

根據《上古天真論》,陽明脈衰弱時,面部開始憔悴。由此可見,陽明脈氣不足,因此使用「沖和順氣湯」治療,成分包括葛根1錢5分,升麻、防風各1錢,白芷、黃耆各8分,人參7分,甘草4分,白芍、蒼朮各3分,用薑棗煎煮,在上午十點前服用,選擇天氣上升時刻,以便人體陽氣得以提升。服用幾次後病情好轉,這是處理陰氣侵入陽氣領域的治療方法。

雄按:羅醫生的理論雖然精闢,但是這個病例是因為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導致面色無光,並非陰氣上漲導致臉色發黑。若是陰氣侵入陽氣領域,應該驅除下降的濁陰,怎麼可以再用升提藥物,助長其逆向發展呢?此外,過量服用溫補藥物,導致火氣上升,臉色變黑的情況,應該以清熱解毒為治療方向。

楊按:羅醫生的理論和處方似乎不相符,這種情況在古代案例中很常見,可能是患者康復後補充的紀錄,所以會有些許出入,如果不是孟英解釋其中深意,後學者很可能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