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雲山人

《孤鶴醫案》~ 二十六、痹症 (2)

回本書目錄

二十六、痹症 (2)

1. 二十六、痹症

(案10)脾胃氣虛,痰濕素積,入夏外感暑濕鬱蒸,發熱隨起,咽痛,近入厥陰之絡。兩足酸楚,艱於舉動。膚色及目俱黃。此屬濕熱,左脈略弦,右較大,重按見澀。恐其成痹,姑擬輕劑宣理。

毛術(一錢半),枳殼(一錢半),川柏(一錢半),羌活(一錢半),靈仙(二錢),忍冬藤(五錢),桑枝(五錢),當歸(二錢),木瓜(一錢半),茯苓(三錢),萆薢(一錢半),陳皮(一錢),川牛膝(一錢半)

又方,濕邪入絡則氣不達,即寒濕亦化為熱矣,素體多濕,兼受外感,脾弱不勝,下歸於足。所謂風寒濕三氣合為痹也。此為培土宣絡為主。

於術(一錢半),桂枝(四分),羌活(一錢半),靈仙(二錢),川膝(一錢半),茯苓(三錢),忍冬藤(五錢),毛術(一錢半),木瓜(一錢半),當歸(二錢),秦艽(二錢),半夏(一錢半),陳皮(一錢),桑枝(五錢)

白話文:

二十六、痹症

病例十:患者脾胃虛弱,體內痰濕積聚已久,夏天感受暑濕之邪,導致鬱熱蒸騰,發熱伴隨咽喉疼痛,濕熱之邪侵犯了厥陰經絡。雙腿酸痛,行動困難,皮膚和眼睛都發黃。這是濕熱導致的痹症,左脈略微弦細,右脈較大,重按脈象澀滯。擔心病情加重演變成嚴重的痹症,暫時先用輕劑疏通經絡,調理脾胃。

處方一:毛術、枳殼、川柏、羌活、靈仙、忍冬藤、桑枝、當歸、木瓜、茯苓、萆薢、陳皮、川牛膝各適量。

另一個處方:濕邪入侵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即使是寒濕之邪,也會轉化為熱邪。患者體質原本就濕氣較重,又感受外邪,脾胃功能虛弱,無法運化水濕,導致濕邪下注於足部。這是風寒濕三邪合邪引起的痹症,治療應以健脾益氣,疏通經絡為主。

處方二:於術、桂枝、羌活、靈仙、川牛膝、茯苓、忍冬藤、毛術、木瓜、當歸、秦艽、半夏、陳皮、桑枝各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