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集醫案》~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痰飲門

2. 喘息不已

王毅垣先生,平日操勞勞倦思慮俱傷脾氣,素有痰飲,稍飲食未節,或風寒偶感,必氣喘痰鳴。十餘年來,臨病投藥,無非括痰降氣之品。迄來年益就衰,病亦漸進,值今秋盡,天氣暴寒,飲邪大發,喘息不休,日進陳半香砂之屬,漸至氣往上奔,咽中窒塞,喉如曳鋸。密室中,重裘擁爐,尚覺凜凜,痰如浮沫,二便艱澀。

余見其面赤,足脛冷(陽被陰逼外出),兩人靠起扶坐,氣逼咽嗌,不能發聲,脈得左手沉澀,右手緩大,因思喘急沉澀,已屬敗症,且四肢雖未厥逆,而足脛已冷,實未易治;繼思胸中乃太空陽位,今被飲邪陰類僭踞,陰乘於陽,有地氣加天之象。急以仲景苓薑朮桂湯加附子一兩,連進二劑,病全不減。

再診左澀之脈已轉滑象,而右大之形,仍然如昨,乃知中土大虛,不能制水,飲即水也。嘉言喻氏曰:地氣蒸土為濕,然後上升為云。若中州土燥而不濕,地氣於中隔絕矣,天氣不常清乎。遂將原方重加白朮,減附子,大劑再進,而陰濁始消,胸次稍展,溺長口渴。毅翁恐藥過燥,余曰:非也。

此症仲景所謂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之。況渴者,飲邪去也,何懼其燥耶?仍將前藥疊進,乃得陽光復照,陰濁下行。其善後之計,仍仿嘉言崇土填臼之法,緣飲水竊踞,必有科囊故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王毅垣先生的病情及治療過程。王先生平時過度勞累,思慮過多,導致脾氣受損,長久以來就有痰飲的問題。只要飲食稍微不節制,或是偶爾感受風寒,就會出現氣喘和痰鳴的症狀。十多年來,他每次生病就服藥,都是針對化痰和降氣的藥物,然而病情逐年惡化,到了今年秋天,天氣突然轉寒,痰飲的情況更加嚴重,喘息不停,即使服用陳皮、半夏、香砂等藥材,情況也愈發糟糕,甚至感到呼吸困難,好像喉嚨裡有東西卡住,即使在密閉房間裡穿著厚重衣物靠近火爐,還是感覺寒冷,痰質像泡沫,排尿和排便都變得困難。

我看他面色紅潤,小腿冰冷(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陰氣逼迫到外頭),需要兩人扶持才能坐起來,呼吸困難,無法出聲,脈象顯示左手沈澀,右手緩大。我認為喘息劇烈加上脈象沈澀,已經是病情危急的徵兆,而且雖然四肢尚未冰冷,但是小腿已經冰冷,病情實在不易治療。我想到胸部是陽氣的空間,現在卻被屬於陰性的痰飲佔據,陰氣壓制了陽氣,有如地氣蓋過天氣的情況。因此,我立刻使用張仲景的苓薑朮桂湯,再加入一兩的附子,連續讓他喝了兩劑,但病情完全沒有改善。

再次診斷,發現原本左手沈澀的脈象已經轉為滑象,而右手大脈的情況依舊,這表示脾胃功能極度虛弱,無法控制水分,痰就是水的表現。根據嘉言喻氏的說法,地氣蒸發土壤中的濕氣,才會上升成為雲朵。如果中焦的脾胃乾燥,無法產生濕氣,那麼天地之間的循環就被阻斷了,天氣自然就不會清明。因此,我在原先的處方中大幅增加白朮的份量,減少附子,讓他再喝一大劑,結果體內的陰濁開始消除,胸部感覺舒暢,小便增多,口渴。

王毅垣擔心藥物太過燥熱,我告訴他不是這樣的。這種病症,根據張仲景的說法,是因為短氣伴有少量的水液,應該要透過小便排出。況且,口渴正說明體內的痰飲已經被清除,何必擔心藥物太燥呢?我讓他繼續服用原先的藥物,終於讓陽氣重新恢復,陰濁向下排出。對於後續的調理,我打算採用嘉言的增強脾胃功能、填補下焦的方法,因為痰飲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根源。

這樣一來,王毅垣先生的病情得以控制,並逐漸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