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37)

回本書目錄

痘治理辨 (37)

1. 便膿血

胃爛便血,有內外感冒失於治療,遂至此者。其症最惡,急用犀角地黃湯、甘草散以散之。散之漸蘇,瘡出者活,神昏胃悶者死。伏熱在胃,腹脹便赤者,四聖散。痘瘡正出,下利黃赤膿血,身熱大渴,乃毒入腸,宜解其毒,使瘡出也,薤白湯、三黃熟艾湯加糯米、甘草、紫草,水煎服。

痘瘡當出而不出,由毒氣當散而不散。蓋心主血而營於血,瘡疹不出,毒氣壅瘀於裡,則為便血黑色,故神昏倦而不醒。其症最惡,蛻殼散、犀角地黃湯。

失血發泡,鼻血口血,大小便血,瘡癤出血,發為水泡,哽氣,呵欠噴嚏,腹內雷鳴,便氣下泄。

辨曰:痘之發惟在氣,不可弱,亦不宜太盛,太盛則恐傷其血。其血之失也,由氣盛攻毒,為風邪閉塞清道,熱盛火熾,而氣與毒相挾交爭,血不能勝,以致錯經妄道,渙散無統,是皆氣盛於血也。然則血之妄行,有從口出,有從鼻出,有從大小便出,有從陽瘡而出,未發痘先已有瘡癤,有從痘毒而出,悉皆不治。

間有從鼻出者得生,何也?蓋為氣盛逐血,血載毒奔行周身,傳注督脈射關而出,不犯其內,故無害也。至如口出及大小便出多死,何也?蓋因有犯於內而內有所傷也。若陽瘡痘毒間出者,則為走泄,走泄多肉分空虛,毒無定位故也。及至發為泡者,乃氣有餘而血不足,故雖載毒,終不能上附於氣,使氣分獨盛,有過本位,致津液隨氣呼吸,上極毒出之竇,而發為水泡。凡氣之過於盛者,則噎哽氣也,其所振所作,如風之撓物,無所不及,無處不入。

七日前若作於膈,則呵欠、噴嚏,其氣漸泄,其痘不能起發員混,七日後若入於腹則如雷鳴,甚則飲水亦鳴,或便氣下泄,其痘尤不能成漿,此皆氣之所為。如此發泡者,以保元湯加白朮、山楂,少潤水氣下行,以平其氣。治氣之法,寧可補其不足,不可虧其有餘。蓋血弱一時不能補益,故補氣之功易,補血之功難。

蓋氣無形,血有形,血非五穀滋味精益,其何能生化耶?若過於益,則又載毒從溢,反為大逆矣!治者更能安其氣位,何患血之不歸附哉?

白話文:

[大便帶膿血]

胃部受損導致大便出血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內外感風寒未能得到適時治療,才會演變成這樣。這種症狀非常嚴重,應立即使用犀角地黃湯和甘草散來治療。若病情逐漸好轉,創口開始癒合就有機會康復;若精神混沌且胃部悶痛,則可能有生命危險。如果胃部有潛藏的熱毒,腹部脹大且排泄物呈現紅色,應使用四聖散。若是水痘正在發作,卻出現下痢黃赤膿血,伴隨高燒和極度口渴,這代表毒素進入腸道,應該先解毒,讓水痘順利發出,可用薤白湯、三黃熟艾湯加上糯米、甘草、紫草,用水煎煮服用。

水痘本該發出卻未能發出,這是因為毒素未能及時散去。心臟主掌血液循環,若水痘未能順利長出,毒素會在體內積聚,導致大便出現黑血,病患精神混亂且無法清醒。這種情況非常危急,可用蛻殼散、犀角地黃湯治療。

若出現大量出血現象,如鼻血、口腔出血、大小便出血,或是皮膚潰瘍出血,並伴隨水泡、打哈欠、打噴嚏、腹鳴、排氣等症狀。

診斷如下:水痘的生成與氣息流動有關,氣息既不能太弱,也不宜太強。若氣息太強,可能會傷害血液。血液流失的原因,可能是氣息太強攻擊毒素,被風邪封鎖了身體的清道,熱氣旺盛且火勢熾烈,氣息與毒素互相較勁,血液承受不住,導致血液運行紊亂,這都是因為氣息太強所致。然而,血液異常流動,有的從口出,有的從鼻出,有的從大小便出,有的從皮膚潰瘍流出,若是水痘未發前已有皮膚潰瘍,有的則是由水痘毒素引起,這些情況都無法治療。

偶爾有鼻血患者仍能存活,這是因為氣息太強將血液排出,血液帶著毒素在全身流動,沿著督脈射出,未影響到體內,因此無害。反之,若是口出血或是大小便出血,通常會致命,這是因為毒素影響到體內,對內部造成傷害。若皮膚潰瘍間歇性出血,這表示身體組織虛弱,毒素無法定位。若是形成水泡,這是因為氣息充沛但血液不足,所以雖然載有毒素,但最終無法附著在氣息上,使氣息過於強盛,超出正常範圍,導致津液跟著氣息流動,毒素從出口排出,形成水泡。凡是氣息過強的人,都會有噎住或打嗝的問題,就像風吹拂物體,無孔不入。

若在發病七天內,這種現象出現在橫膈膜,會有打哈欠、打噴嚏的症狀,氣息逐漸流失,水痘無法順利發出。若在發病七天後,這種現象出現在腹部,會有雷鳴般的聲音,甚至喝水也會有響聲,或者排氣,水痘更無法成熟。這些都是氣息所致。對於這種產生水泡的情況,可以服用保元湯加上白朮、山楂,稍微調節水液的流動,以平衡氣息。調理氣息的方法,應補充不足的部分,而非減少過剩的部分。因為血液一時無法補充,所以補充氣息較容易,補充血液較困難。

氣息無形,血液有形,若沒有食物的滋養,血液如何生成呢?若補充過度,反而會讓毒素泛濫,造成更大危害!治療者若能讓氣息保持穩定,還需擔心血液不會附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