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專論》~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腦膜炎與盲腸炎之認識

(見九江《民國日報》專欄二十四年)

余自渡江懸壺應診以來,屢承潯江人士,或以「腦膜炎」為何等病、應如何救治為問,或以「盲腸炎」為何等症、應如何診斷為問。

余初不知何謂「腦膜炎」、何謂「盲腸炎」。去年秋,有本埠蔣氏子,腹痛裡急,腰脊傴僂,情甚迫切,求治於余。其父告以:曾至生命活水醫院診斷為盲腸炎,盲腸脹爛,非施行手術割治其腸,別無辦法。但施用手術時,必須親屬簽字,雖死不能歸咎於該醫院。余因懼治術之險,又感金錢之窘,始易治於君。

余診其脈,尺部沉滑,右兼弦勁,舌苔黃厚,目睛黃,唇色白,腹痛拒按,頭汗淋漓,溲赤痛如沙石,大便裡急不通。余曰:此「腸癰」也,濕熱結於小腸,腸部生癰,傳化失職,故二便不利,濕熱鬱蒸,故頭汗目黃,痛急則唇白,邪實則拒按,法當清腸化氣,宣熱導濕,方擬白芍、當歸、飛滑石、檳榔、木香、車前仁、赤茯苓、吳茱萸、黃芩、黃連、青皮、陳皮、茵陳、山梔、川楝子、枳實、桔梗、甘草等味出入以治。甫二劑,大便排出膿血極多,痛減其半,四劑痛止,諸症隨釋,調理半月即恢復康健。

因知社會人士互相驚訝之「盲腸炎」者,即「腸癰」也。

近有劉惠民者,其子十歲,頭覺昏痛,初未介意,至晚目瞀直視,項強脊脹,咽脹,嘔苦,頭痛如劈,壯熱足冷,神識昏亂。惠民聞系「腦膜炎」,急危急險症候,奔乞余治。余視之乃「痙病」也,察其脈來沉緊,腹部拒按,及考所見症狀太陽、陽明所受病。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皆從頭絡腦下項循背,抵腰至足。

陽明經脈起鼻循喉,下膈繞臍,入膝下足。陽明實熱內郁,太陽表氣不通,火焰循經脈上炎,勢欲燎原,頃刻腦膜焦裂,亦必然之勢,上熱甚,故足冷。所現諸症,不越二陽之範圍。為今之計,法當撤太陽之表,攻陽明之實。本仲景運樞之旨,以溫膽湯去甘草,加羌活、大黃、白芍、左金丸等治之。

夜半索桶,解下黏穢膿血甚多,蛔出已腐,兩劑而諸象平。釜底抽薪,其焰自殺,少用羌活,正以撤太陽狼狽之勢耳。

曩者余治鄉人陶莊武侄女,兩日來頭痛,頗密瞬變,角弓反張,腳攣口噤,齘齒有聲,六脈俱伏,以手按腹,反張更甚。乃悟《金匱》云:痙為病,腹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恰相符合,遂用厚朴、枳實各錢半,煎水,泡大黃、元明粉各三錢,抉齒灌之。

須臾,身肢反復,大便排出膿穢,五色悉具,臭惡逼人,一服痙止人蘇,再服而愈。夫當時斷齒齘腳攣者,乃頭腹痛極之表現,亦即所謂「腦膜炎」也。

余按:「腦膜炎」、「盲腸炎」皆屬腸胃濕熱積滯為病。上下郁遏者,為「盲腸炎」——「腸癰」是也;表裡郁遏者,為「腦膜炎」——「痙病」是也。我國醫界當守國醫原則而探索其究竟,精研其治法,若徒知好奇炫異,逐末忘本,國醫前途何堪設想?余以識見所及、臨症所得,爰為紀錄,就正同道,並書之以代答問。

白話文:

(見九江《民國日報》專欄二十四年)

自我過江開業行醫以來,經常受到來自潯江地區的人們詢問,有人問「腦膜炎」是什麼病,應該如何治療;也有人問「盲腸炎」是什麼病,應該如何診斷。

起初,我並不清楚「腦膜炎」和「盲腸炎」是什麼。去年秋天,有位姓蔣的本地居民,他的兒子腹痛難忍,腰背彎曲,情況十分緊急,向我尋求治療。他的父親告訴我,他們曾經去過生命活水醫院,醫生診斷為盲腸炎,盲腸腫爛,唯一解決方法就是進行手術切除盲腸,但手術風險高,且需要親屬簽字,即使手術過程中出現意外死亡,也不能追究醫院責任。我因為害怕手術風險以及經濟壓力,開始考慮其他治療方式。

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尺部脈象沉滑,右手脈象兼有弦勁,舌苔黃厚,眼睛泛黃,嘴脣色澤蒼白,腹痛抗拒按壓,頭汗淋漓,小便呈現紅色且伴有疼痛,類似砂石感,大便困難。我說:這就是「腸癰」,是由濕熱在小腸積聚,導致腸部發炎,影響了腸道正常運作,所以大小便不順,濕熱蒸騰,導致頭汗和眼黃,痛苦緊迫時嘴脣會變得蒼白,邪氣旺盛時會抗拒按壓,治療應當清腸理氣,宣泄熱毒,導除濕氣,藥方包括白芍、當歸、飛滑石、檳榔、木香、車前仁、赤茯苓、吳茱萸、黃芩、黃連、青皮、陳皮、茵陳、山梔、川楝子、枳實、桔梗、甘草等,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物。服用兩劑後,大量膿血被排出,疼痛減輕了一半,四劑後疼痛完全消失,所有症狀隨之緩解,經過半個月的調理,他恢復了健康。

由此可知,社會上人們驚訝的「盲腸炎」,實際上就是「腸癰」。

最近有一位名叫劉惠民的人,他的十歲兒子感到頭部昏沉疼痛,起初並沒有在意,到了晚上,他開始目光呆滯,頸部僵硬,背部脹痛,咽喉腫脹,嘔吐苦水,頭痛劇烈,高燒不退,雙腳冰冷,意識混亂。劉惠民聽說這是「腦膜炎」,一種急危重症,急忙找我治療。我觀察到他的脈象沉緊,腹部抗拒按壓,以及他所表現出的症狀,太陽經和陽明經受到了影響。太陽經起始於眼睛內部,貫穿頭部,沿著頸部向下延伸至背部,抵達腰部,直到腳部。

陽明經起始於鼻子,沿著喉嚨向下,穿越膈肌,繞過肚臍,進入膝蓋下方,直到腳部。陽明經的實熱內鬱,太陽經的表氣不暢,火焰沿著經脈向上蔓延,形勢如同燎原之火,腦膜焦裂的情況也是必然的結果,上部熱度過高,所以雙腳冰冷。他所表現的所有症狀,都屬於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範疇。目前的治療策略,應當是清除太陽經的表氣,攻破陽明經的實熱。遵循仲景的理論,使用溫膽湯去掉甘草,加入羌活、大黃、白芍、左金丸等進行治療。

半夜,他要求使用便桶,排出了大量的黏稠膿血,其中的蛔蟲已經腐爛,服用兩劑後,所有症狀都得到了緩解。釜底抽薪,火勢自然會熄滅,使用少量羌活,正是為了消除太陽經的狼狽之勢。

過去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來自鄉下的患者,陶莊武的侄女,她連續兩天頭痛,瞬間變換,身體呈角弓反張姿態,腳部抽搐,口齒緊閉,齧齒發出聲音,脈搏全部隱藏,用手按壓腹部,反張更加嚴重。我想起了《金匱》中的描述:痙病的症狀包括腹部膨脹,口齒緊閉,無法躺在牀上,腳部抽搐緊張,必定齧齒,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這個描述恰好符合她的病情,因此我使用厚朴和枳實各半錢,煮水,浸泡大黃和元明粉各三錢,撬開她的牙齒灌服。

不久,她的四肢開始反覆活動,大便排出了大量膿血,顏色五彩繽紛,味道惡臭,服藥一次痙病停止,人恢復清醒,再次服藥後病情痊癒。當時她的齧齒和腳部抽搐,是頭部和腹部疼痛極致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腦膜炎」。

總結來說,「腦膜炎」和「盲腸炎」都是腸胃濕熱積滯引起的疾病。如果濕熱在上下部位阻塞,就會形成「盲腸炎」,也就是「腸癰」;如果濕熱在表裡部位阻塞,就會形成「腦膜炎」,也就是「痙病」。中國醫學界應該堅守中醫原則,深入研究其根本,精研治療方法,如果只是追求新奇炫目的療法,捨本逐末,中醫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我根據自己的臨牀經驗和知識,記錄下這些病例,希望得到同行的指導,同時也可以作為回答這些問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