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專論》~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麻疹正出慎用黃連石膏論

黃連大苦大寒,直瀉心胃之火;石膏味辛大寒,極清肺胃之熱,二者皆陰行降令者也。麻屬陽邪,固宜陰以制之。然毒火內蘊肺胃之時,鬱蒸其血,法當辛輕疏托,由胃而肺而血液,化為疹子出於皮膚,邪自解矣。方麻疹出時,症見身熱息粗、鼻乾唇紅,純是熱象。此時辛涼宣展未可鬆放。

昧者只知其熱,遂忘其疹,黃連、石膏肆用無忌。如疹化十分之七,經此大寒阻截,麻後或喘、或瀉,延綿難愈;如疹化十分之三,經此大寒阻截,毒火不得發越,反攻肺胃,即見危亡。不但黃連、石膏二味,即鮮石斛、麥冬、生地、玉竹,一切甘滋之品,在麻疹未透齊以前,皆宜慎用,恐阻邪毒開瀉之路也。曩者鄉先輩石椿山先生,嘗謂余曰:麻疹未出之先,甘寒亦能殺人。

至哉斯言!況大寒極降,如黃連、石膏者乎?

明按:麻出盛時,壯熱口渴,似乎有非石膏不可者,宜煅熟用之。喻氏云:熟石膏稟清肅之氣,極清肺熱,卻無大寒迫毒不出之弊,至穩至當。果察疹已出齊,肺胃火淫,譫渴躁擾,舌苔黃黑,情勢萬急,則白虎解毒湯之石膏、黃連又不宜惜而不用也。麻沒後數日,若顯此狀,肺胃陰液竭涸,急應大劑甘涼滋濟,誤投石膏、黃連,死在反掌間矣。

麻症宜用石膏者頗多,宜用黃連者極少,何也?石膏辛涼,尚含發散之義;黃連極苦極降,違反麻之本性,余不輕用此藥。然遇麻出正盛時,偶兼嘔吐、吐蛔等狀者,則以酒炒黃連三幾分佐之,每獲特效。總之,醫師臨診識症議藥,不可先有成見,橫拒胸中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麻疹正出慎用黃連石膏論」,內容大意如下:

黃連和石膏兩種藥物,分別具有強烈的苦寒和辛寒特性,可以直搗心胃和肺胃之火。然而,麻疹這種疾病是由於陽性病邪引起,固然應該使用陰性藥物來制衡,但當毒素和火氣在肺胃中蘊藏,使血液鬱蒸時,治療方法應當是用辛香輕盈的藥物來疏通和扶助,從胃到肺再到血液,轉化為疹子從皮膚上冒出,這樣邪氣就會自行消解。在麻疹爆發期,患者會出現身體發熱、呼吸粗重、鼻子乾燥、嘴脣紅腫等純粹的熱象。在這個時候,辛香涼爽的藥物的應用是不能放鬆的。

有些人只看到患者的熱象,卻忘了他們還有疹子,肆無忌憚地使用黃連和石膏。如果疹子已經發展了七成,再用這種大寒的藥物,可能會導致麻疹後的喘息或腹瀉,病情久久無法康復;如果疹子只發展了三成,再用這種大寒的藥物,可能使得毒火無法順利排出,反而攻擊肺胃,立即陷入生命危險。不僅僅是黃連、石膏,即使是鮮石斛、麥冬、生地、玉竹這些甘甜滋補的藥物,在麻疹完全爆發前都應慎用,因為它們可能會阻礙邪毒的排泄。過去,鄉裏的前輩石椿山先生曾經告訴我:在麻疹尚未完全爆發之前,甘寒的藥物也可能致人於死地。

明白的說,當麻疹處於爆發高峯期,高燒口渴,似乎是必須使用石膏,但應選擇煅熟的石膏。有人指出,熟石膏帶有清肅之氣,可以清除肺部熱氣,且不會有大寒迫毒不外的弊端,非常穩妥。但如果確認疹子已經全部爆發,肺胃火氣旺盛,患者狂躁口渴,舌苔呈黃黑色,情況非常緊急,那麼,白虎解毒湯中的石膏和黃連就不可不用。但在麻疹爆發後的幾天,如果出現類似的症狀,表示肺胃的陰液已經枯竭,此時應該大量使用甘涼滋補的藥物,如果誤用石膏和黃連,患者可能很快就會死亡。

麻疹患者使用石膏的情況很多,但使用黃連的情況卻很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石膏雖然涼爽,但還含有發散的作用;而黃連極度苦澀和降溫,違反了麻疹的本質,所以我一般不輕易使用這種藥物。然而,如果在麻疹爆發正盛的時候,偶爾伴有嘔吐、吐蛔蟲等症狀,我會用酒炒黃連三幾分來輔助治療,通常都能獲得很好的效果。總之,醫生在診斷和開藥的時候,不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讓這種觀念橫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