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專論》~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麻疹三法概說

麻疹未出,謂之初期,症見乍涼乍熱、潮熱、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或嘔或瀉,毒蘊肺胃,漸欲外布。當遂其性而發越之,使其邪熱由胃而肺、而血脈、而肌膚,盡透於表,通體現疹。初期治法,宜用辛輕宣展,宣毒發表湯是也。

麻出正盛,謂之中期,毒火集肺,胸中灼熱如爐,目赤鼻乾、口渴唇焦、壯熱不退、呼吸促粗、二便秘澀,甚則驚搐狀者,疹未盡透,仍須宣托。麻既出齊,當從清解辛苦進,始無偏弊,輕則清熱透肌湯,重則化毒清表湯之類是也。

麻疹收後,謂之末期,肺胃被燥,精液耗損,每多餘熱不清,咳嗽而煩。若餘毒未盡,上攻則為牙疳、為喘,下攻則為便血、為痢疾。久之邪陷陰傷,皮焦肉削,竟成虛羸、疳疾者。養血滋津,乃為上策,清咽滋肺湯、新定柴胡清熱飲之類是也。

三期治法,概義闡明,臨診變通,全仗心巧。初期麻尚未出,切忌黃芩、白芍、石膏、黃連……一切酸鹹苦降等味,恐抑疹不出也。二期麻出正盛,胸肺之部,如火燎灼,當禁甘寒滋膩,如麥冬、生地等品,以阻滯邪熱發展;疹未透齊,石膏、黃連亦須慎投,宜以辛苦清涼並進,如荊芥、防風、黃芩、山梔、連翹、牛蒡、薄荷、元參之類,允為合度。

三期麻既收後,肺胃焦舉,則不宜於辛苦,更傷陰液,生地、白芍、玄參、麥冬、石斛、地骨皮都登要品,而防、芩、連又當藏之藥籠中也。

明按:三法亦可約為兩大法,視麻疹出齊為標準,未齊之先宣毒托疹,既齊之後清胃滋肺,更簡而易明者也。

白話文:

【麻疹三階段治療概述】

在麻疹剛開始但還未顯露的初期階段,會出現忽冷忽熱、潮熱、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淚水汪汪,或是嘔吐、腹瀉的症狀,這是因為病毒聚集在肺和胃部,正逐漸向外擴散。應該順應這種特性,促使其邪熱由胃到肺、血液、皮膚,徹底透過表面,使全身出現疹子。初期的治療方法,應使用辛溫的草藥來促進排毒,例如宣毒發表湯。

當麻疹進入中期,病毒火力集中在肺部,胸部像爐子一樣熱,眼睛紅、鼻子乾、口渴、嘴脣乾裂、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大小便困難,嚴重時甚至會抽搐,這表示疹子尚未完全透出,仍需進一步促使其透出。一旦麻疹全部出現,治療應轉向清熱解毒,病情輕微者可用清熱透肌湯,病情嚴重者可用化毒清表湯。

麻疹恢復期,即末期,肺和胃因乾燥受損,精氣消耗,常有殘餘熱氣未消,伴隨咳嗽及煩躁。如果毒素未清除,向上攻擊會導致齦炎或哮喘,向下攻擊會導致便血或痢疾。長時間後,毒素深入,傷害陰氣,皮膚乾燥,肌肉消瘦,最終可能形成虛弱、營養不良。此時,滋補血液和津液是最佳策略,例如清咽滋肺湯、新定柴胡清熱飲等。

三個階段的治療原則已闡明,實際診療時,需靈活運用,全靠醫生的判斷。初期麻疹尚未出現,應避免使用黃芩、白芍、石膏、黃連等酸鹹苦味的藥物,以免抑制疹子冒出。中期麻疹正旺盛,胸肺部像被火燒,應禁止使用麥冬、生地等甘寒滋膩的藥物,以免阻礙邪熱發展;疹子未全部透出前,使用石膏、黃連也要謹慎,宜使用辛涼藥物,如荊芥、防風、黃芩、山梔、連翹、牛蒡、薄荷、元參等,這樣才恰當。

末期,肺和胃已經乾燥,不宜再用辛涼藥物,以免傷害陰液,生地、白芍、玄參、麥冬、石斛、地骨皮都是重要藥物,而防風、黃芩、黃連則應暫時擱置。

總結來說,三個階段的治療原則也可以簡化為兩個主要原則,即以麻疹是否全部出現作為分界,未出現之前,應促使其排毒並使疹子透出,出現後,應清熱滋潤肺部,這樣更簡單明確。

3. 麻疹禁用升麻桔梗甘草人中黃論

麻疹禁用之藥多矣:發散如桂枝、細辛,攻下如芒硝、牽牛,補如黃耆、白朮,溫如附子、乾薑,皆為麻疹所忌。而獨以升麻、桔梗、甘草、人中黃四味,提為首禁,何也?曰:麻疹禁藥雖多,而人知之而不敢用。唯此四味則隨筆揮來,以為升麻托疹,桔梗宣肺,甘草、人中黃俱能解毒,放膽用之,每致麻出忽沒,疹變紫黑,喘促煩亂而無救者。

醫者反復思之,莫得其解,且曰:升麻葛根湯,古人用以發麻者,何用之證倏變逆耶?曷知升麻葛根湯,古人專為托痘所立之方。夫麻屬陽邪,鬱蒸肺胃,性喜發越。方中白芍之斂、甘草之滯皆足以閉麻出路;再得升麻以陽濟陽,如火添薪,邪熱頓熾,喘逆立至。

不特此也,在麻疹初出及正盛時,桔梗舟楫之劑,引諸藥上至高之分,亦當知所禁也。余曾見一孩患麻,身熱鼻乾,咳嗽氣促,一醫於清解中雜用桔梗,甫進二匙,頃刻喘急。余命去之,加瓜蔞仁、枇杷葉於內,喘促遂平。足見桔梗能載引濁邪壅肺,非但升麻當慎也。

甘草味甘,甘者緩也,麻毒鬱於肺胃,宜用宣發,邪熱透盡,自無遺患,最忌味甘性緩之藥,阻遏其邪,不得外越。醫者以甘草為九土之精,能解百毒,麻疹亦毒,正可用以解之。

更有用人中黃以解麻毒者。殊知甘草浸於溷廁中,取以為藥,其氣臭穢。麻疹欲出時宜焚一炷香,使芳馥之氣由鼻中以達於肺,引出其邪。昔人指麻有神,勸病家潔室焚香,既是此義。若投甘草之緩,反致阻邪難出,更投以人中黃之穢,未有不毒反內逼而增劇變者。余嘗親見麻疹出極順,服甘草、人中黃,其疹忽收,喘急而死。

嗚呼,誠可慨也!深望同道者知此四味於麻症中所當切戒矣。

白話文:

這篇文章在討論麻疹治療時需特別注意避免使用的藥物。文中提到,許多藥物在治療麻疹時應被禁止使用,例如桂枝、細辛等具有發散作用的藥物,芒硝、牽牛等有攻下效果的藥物,黃耆、白朮等補益藥物,以及附子、乾薑等溫熱性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可能對病情產生不利影響。

然而,升麻、桔梗、甘草、人中黃這四種藥物,雖然同樣應被禁止使用,卻常被醫生不慎使用,認為升麻可以幫助疹子冒出,桔梗能宣通肺部,甘草和人中黃能解毒。但實際上,這些藥物的使用往往導致疹子突然消失,轉為紫黑色,出現呼吸困難、煩躁等危急情況。

醫生們反覆思考,不解為何原本用於發散疹子的升麻葛根湯,會突然導致病情惡化。事實上,升麻葛根湯是古人專門用於治療痘疹的方劑。麻疹屬於陽邪,鬱結在肺胃之間,性質喜歡發散。但方中的白芍有收斂作用,甘草有滯留作用,都可能封堵疹子的出路;再加上升麻的陽性助長,如同火上加油,使得邪熱更加旺盛,導致呼吸困難。

不僅如此,在麻疹初期或病情最嚴重的時候,桔梗作為一種能將藥物引導到身體上部的藥物,也應當被禁止使用。筆者曾經見過一個小孩患有麻疹,身體發熱、鼻子乾燥、咳嗽氣短,一位醫生在清熱解毒的藥方中加入了桔梗,小孩剛喝兩口,立刻出現呼吸急促。筆者讓他去掉桔梗,加入瓜萎仁和枇杷葉,呼吸困難的情況很快得到緩解。這說明桔梗能引導邪氣進入肺部,不只是升麻需要小心使用。

甘草味道甘甜,甘味的藥物具有緩和的作用。麻疹病毒鬱結在肺胃之中,應該使用宣發的藥物,讓邪熱完全透出,才能避免後患。最忌諱的就是使用甘味、性質緩和的藥物,因為它們可能會阻止邪氣向外發散。然而,醫生們常常認為甘草是大地的精華,能夠解百毒,因此認為它也可以用於解麻疹的毒性。

此外,還有醫生使用人中黃來解麻疹的毒性。然而,人中黃是將甘草浸泡在廁所中製成的藥物,氣味非常噁心。在麻疹即將冒出時,應該燃燒一炷香,讓芳香的氣息透過鼻子達到肺部,引出邪氣。古人說麻疹有神靈存在,勸病人保持房間清潔,焚燒香料,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使用甘草這種緩和的藥物,反而可能阻止邪氣排出;再使用人中黃這種噁心的藥物,只會讓毒性向內逼迫,病情加重,甚至發生變故。筆者曾經親眼見過,一個麻疹病情非常順利的孩子,在服用甘草和人中黃之後,疹子突然消失,出現呼吸困難,最終死亡。

唉,真是令人感慨啊!我深切希望同行們能瞭解,在治療麻疹時,這四種藥物應該嚴格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