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專論》~ 附錄 (2)

回本書目錄

附錄 (2)

1. 【附】上海陸士諤先生書

(見上海《新聞報·國醫周刊》)

聰甫先生閣下:

千里外惠書論學,虛懷若谷,不恥下問,欽佩之至。尊論腦膜炎即是痙病,盲腸炎即是腸癰,認證正確,足見手眼之明快。惟論治立方,則鄙見稍有出入:腸癰有未成之治法、將成之治法、已成之治法;痙症有剛痙之治法、柔痙之治法。尊方所擬,似乎專於已成之腸癰、痙病之剛痙,而將成、未成之腸癰,痙病之柔痙似當別謀治法。孟子云:不直則道不見。

士諤年雖腐朽,薑桂之性,未免老而愈辣,直言莫怪,諸希諒之。

陸士諤頓首

五月十九日

按:「腦膜炎與盲腸炎之認識」,在辨確國醫固有之病名,而非論腸癰之未成、已成,痙病之剛痙、柔痙也。士諤先生來書,乃就國醫學說作進一步之研討也。

2. 讀「江西發現驚人熱疫」之我見

(見九江《民國日報》專載二十五年)

余讀八月十六日上海《新聞報·國醫周刊》「江西發現驚人之熱疫」一篇,內容為江西省會公安局施君與滬醫陸士諤先生問答之詞。

在施君報告病狀:(1)病者多系三歲以內嬰孩。(2)大略症象,先發微熱,泄瀉溲赤,心煩口渴,脈數稍洪,再發壯熱驚搐,抓口撕胸,日夜不安,喜飲茶湯,舌赤中黃,屎瀉青如蛋花泡,小便清白稍長,或角弓反張,喉間痰鳴,頭部熱甚,四肢溫,腹中鳴響飽脹,間發嘔吐,病兒多向口中抓挖;最後症狀益加厲害,喉作乾嘔,大便黃膿,小便頻數,身體及聲音不如前之壯烈,一息奄奄,因而夭殤。統計小兒患此病而死者,將有三十上下,但在病中者亦為數不少……等語。

陸先生答謂:此熱疫症也,以病發由於蘊熱,名之曰熱疫。綜其見症,初病不過是陽明經腑兩病,身熱煩渴,脈洪,確是陽明經證;泄瀉便赤,確是陽明腑證。經腑兩病治法,當從經著手,經病解,腑病不攻自愈;失治則病勢內陷,變成陽明、厥陰雙傳,症就難治矣。以胃口膜原鄰近三焦,故傳入厥陰,極易壯熱口渴,頭熱肢溫,腹脹、舌黃,糞色青黃,無一不是陽明見證。

驚搐手足亂舞,抓口撕胸,喜飲,舌邊赤,角弓反張,小便清長,嘔吐,日夜不安,無一不是厥陰見證,法當氣血兩清。至傳入三陰則病者,陰陽兩皆,縱有神丹亦難挽救。以熱減音低,為陽竭之徵;乾嘔,為陰竭之徵,小便頻數,陽不攝陰也;一息奄奄,氣陰兩盡也,非但不能救亦不及救。云云。

陸先生又出二法以治陽明經腑兩病,治從經著手,方用:鮮竹茹四錢,生石膏八錢,人中黃八分,生知母三錢,天花粉四錢,竹葉四錢。

以治陽明厥陰雙傳症,方用:生大黃三錢,黃連一錢(二味,泡入),黃芩三錢,知母四錢,天花粉六錢,連翹三錢,鮮生地一兩,犀角尖五分,羚角尖五分,鮮竹葉四錢,鮮竹茹四錢,人中黃八分。

余詳研施陸問答之辭而有所感,不能無言。據施君所述症狀,本夏秋間最普通之時行病,九江俗稱「渴瀉燒」是也。陸先生分經論症,特具卓見,應無置喙之餘地。然「陽明之上,中見太陰」,故陽明見症則太陰同病。身熱煩渴,雖屬陽明經症,泄瀉腹鳴飽脹則為太陰本症。

大凡嬰孩受此病者,每由乳母臥兒於風露中,或啖哺瓜果生冷,以致風露之邪束遏肌表,生冷之質阻困脾胃,始則身熱不清,泄瀉無度。津液下陷則煩渴,氣化不及則便赤。外顯假熱,中伏極寒,初起陽明太陰同病,則有之矣。錢氏七味白朮散尚為合法,參、朮、甘草甘味以和中,木香藿香溫以助脾,茯苓甘淡,分陰陽利水穀,葛根甘平氣輕,倍於眾藥,鼓舞胃氣,上行津液,又解陽明之熱也。

苟失其治則,壯熱口渴,頭熱舌黃,陽明之經邪傳腑矣,肢溫腹脹,糞色青黃,太陰之氣液愈傷矣。脾胃既困,津液將亡,木火乘之,則見驚搐亂舞,抓口撕胸,喜飲,角弓反張,小便清長,日夜嘔吐不安等之嚴重症象,當依前法重加生白芍以平木火之氣,萊菔汁以滋脾胃之液,可望回生。

若迨熱減音低,乾嘔,便數,一息奄奄,氣液兩盡,誠如陸先生所云,非但不能救,亦不及救矣。今夏九江,小兒患此病者,為數最多,余皆以前法,按症輕重妥為加減,成效歷歷(用藥之出入,視症之轉移。另錄醫案,未及詳載)。今讀《國醫周刊》所述症狀,與余臨診所見若合符節,遂不揣淺陋,用書所治,以供海內同道之指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