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珍濟陰》~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3)
1. 產後腸癢
產後腸癢用針線袋密安席下,勿令人知。
2. 陰戶出血
婦人交接出血,此肝傷不能藏血,脾傷不能攝血也,宜服加味逍遙散(見首卷調經類)添肉桂或歸脾湯(見首卷調經類)、八味丸(見匯方)。
3. 陰戶病
有疼痛出黃臭水,用綿繭燒存性碾細敥之。
有腫如石撞則甚,用綿繭燒存性碾細,用青魚膽調敷。
4. 茄病
婦人陰門墜出,或紅或白,狀如茄子,名曰茄病。紅屬濕熱,宜服白薇散。白屬氣虛,宜服四物吳萸湯或三茱丸。
白薇散
白薇,川芎,當歸,熟地,白芍,蒼朮,澤蘭,丹皮,靈霄花
四物吳萸湯
吳萸,當歸,人參,白朮,熟地,川芎,陳皮,白芍,沉香,肉桂,甘草
白茄根引。
三茱丸
吳茱萸,家茱萸,山茱萸(各一兩)
米糊為丸。
又方,用硫黃五分、海螵蛸二錢,碾細,鴨蛋清調搽。
5. 陰戶糞門生寸白蟲
陰戶糞門生寸白蟲用蜂蜜和甘草末黏於紙上,安癢處,蟲出於紙上即止。
6. 產婦發狂
產婦發狂用家麻蔸洗淨切片,濃煎汁服,熱退狂止。
7. 去雞眼二方
去雞眼用烏梅肉搗融,入醋少許加鹽水調勻,貼上自消。
—,用地骨皮、紅花碾細敷之,雖成瘡立愈。
8. 裹小腳二方
裹小腳用皮硝、鳳仙、花子、石榴皮各五錢,茵陳四錢,煎水洗,不可用手。
—,用白鳳仙花葉根一併搗碎,煎湯頻頻洗之,骨自柔軟,不受痛苦,若猴骨煎水洗,斷不可用。
9. 點痣
用大糯草燒灰碗盛開水泡,以布濾瀽水,少許,風化石灰半羹,入水內攪起泡,以新筆塗泡汁點痣上,二三次即退去。又方取小鼠和石灰搗爛,量痣大小點之。
以上諸疾,男婦俱有,惟婦人更多,故特附錄,便於兼治。
10. 沿肛瘡(男婦俱有,患此最是惡疾)
生於肛門外,合則如圓蛋,開如劈蛋,黃白俱有,痛極難忍,至數日則頭髮脫落,此病湘門常用樟腦八分、明雄八分、兒茶五分、辰砂五分、連翹三分、花粉三分、黑砂一分,共碾細,搗飯為丸,黃丹一分為衣,分三次開水下(乩方)。
11. 治雀斑酒刺白屑風皮方
真綠豆粉八分,滑石、白芷各一兩,白附子五錢,共碾細末,每夜擦之。
又,治雀斑。
皂角、紫背、浮萍、白梅肉共碾細末,入水洗面,連擦數次即愈。
12. 陰吹
婦人胃氣下泄,有陰吹病,宜豬膏煎亂髮化服,病從小便出。
13. 陰寒
吳萸、川椒、丁香、蛇床(並塞),硫黃煎洗。
14. 陰脫
半夏(坐產子腸先下,產後不收,碾末嗅鼻自止),石灰(炒淬水洗),升柴,羌活(水酒煎服),枯白礬(陰脫作癢,酒對服日三次)
15. 陰㿗硬如卵狀
穿山甲(炙,碾末,水酒煎服)需用藥性黃楊木(人家多栽插之枝葉,攢簇上聳葉似初生槐芽而青厚,不花不實,四時不凋,其性難長,俗說歲長一寸,遇閏則退。令試之,但閏不長耳,其性堅膩,作梳剜印最良,木重無火,用水試之,沉則無火,凡取此木,必以陰晦夜無一星伐之,則不裂)
葉氣味苦平無毒,主治女人難產,入「達生散」中用,又主暑月生癤搗爛塗之(出《綱目》時珍)。
紫荊,一名紫珠(《拾遺》),皮名肉紅(《綱目》),內消(皮色紅而消腫,故瘍科呼肉紅,又曰內消,與首烏同名)。苦平無毒,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汁服,通小腸解諸毒物。疤疽喉痹飛屍蠱毒腫下痿,蛇虺蟲蠶狂犬毒,並煮汁服。
亦以汁洗瘡腫,除血長膚,活血行氣,消腫解毒,治婦人血氣疼痛,經水凝澀,狂犬咬傷(紫荊皮末、沙糖調塗,留口,退腫;口中仍嚼咽杏仁,去毒),鼻中疳瘡(取花陰乾為末貼之),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單用皮為末,酒調,箍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之劑),癰疽未成(取皮與白芷為末,酒調服,外用荊皮、木蠟、赤芍等分為末酒調作箍藥),痔瘡腫痛(取皮五錢,新水,食前並服)。
柞木釋名斧子木(此木堅硬,可為鑿柄故為名),木皮苦平無毒,治黃疽病燒末水服,方寸匕三日。治鼠瘻,難產,催生,利竅。
鼠瘻(取皮五升,水一斗,煮汁二升,服當有宿肉出而愈竅。)
婦人難產(催生柞木飲,不拘橫生、倒產、胎死腹中,用此屢效,用大柞木枝□尺洗淨,大木草五寸,並寸折,以新汲水三升半,同新沙餅內以紙三重緊封,文武火煎至一升半,待腰腹重痛欲坐草時溫飲一小盞,便覺下開豁如渴,又飲一盞至三四盞,下腫便生,更無訴苦,切不可坐草太早,及穩婆亂為也)。
柞木飲(治諸般癰腫發背,皆用干柞木葉、乾荷葉中心蒂干、萱草根、甘草節、地榆炭四兩細銼,每用半兩,水二碗煎一碗,早晚各一服,已成者其濃血自漸乾涸,末成者自消散,忌一切飲食毒物)
黃荊子(能通利胃心氣痛疝氣,凡治牙齦腫痛用三五錢,碾細末煮豆腐或腈肉,服二三次全愈)
又,治婦人白帶,退骨間熱,用童便浸一宿炒乾。
松花(即松樹花)一名松黃,甘溫無毒,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亦可釀酒,拂取似蒲黃酒,服令輕身。花上黃粉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鮮用寄遠。今人收黃和白沙糖印為餅膏,充果餅食之,且難久收。治產後壯熱,頭痛頰赤,口乾唇焦,煩渴昏悶,用松花、蒲黃、當歸、川芎、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二合,紅花二捻,同煎七分細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