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集要》~ 卷六 (7)
卷六 (7)
1. 內傷備用選方
以上俱飲食傷用。
大補陰丸,降陰火,壯水要藥。
黃柏(鹽酒炒),知母(酒炒,各四兩),熟地,龜板(炙,各六兩)
為末,豬脊髓和煉蜜為丸,梧子大。每鹽湯下五七十丸。
加味補陰丸,補陰虛,泄陰火。
黃柏,知母(酒炒,各四兩),牛膝,杜仲(炒),巴戟,熟地,棗皮(各三兩),肉蓯蓉,白苓,枸杞,遠志,山藥,鹿茸,龜板(炙,各二兩)
為末,蜜丸,梧子大。鹽湯下五七十丸。
虎潛丸,治陰虛勞症。
龜板(炙),黃柏(炒,各四兩),熟地,知母(炒,各三兩),白芍,當歸,鎖陽(各二兩),陳皮,虎骨(炙,各一兩),乾薑(泡,五錢)
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鹽湯下五七十丸。
一方,煮羊肉汁和丸,名龍虎丸。
補天大造丸,壯陽光,滋腎水,為天地交泰。若虛勞之人,房室過度,五心煩熱,服之神效,久服延年益壽。
紫河車(一具),熟地,當歸,茴香(酒炒),黃柏(酒炒),白朮(炒,各二兩),生地(酒炒),天冬,麥冬,牛膝(酒洗),杜仲(炒,各兩半),枸杞,五味(各七錢),陳皮,乾薑(泡,各二兩),側柏葉(向東枝者,焙,二兩)
為末,入河車共搗丸,梧子大。米飲或酒下百丸。
入門大造丸,治氣血虛,陽痿面黃。
紫河車(一具,蒸),生地(二兩半),白苓(二兩),縮砂(六錢)
後三藥以紗絹包之,入磁缸內,酒煮,再添酒,煮七次,取出,去苓、砂不用。蓋地黃得砂仁、茯苓,則入胃經故也。與河車,加前方藥料搗丸,服同法。
以上俱陰虛用。
參耆建中湯,治虛損少氣,四肢倦怠,飲食少進。
當歸(錢半),人參,黃耆(炙),白朮(炒),白苓,白芍(炒,一錢),生地(酒炒,一錢),甘草(五分),五味(三分)
薑、棗,煎。
鹿茸大補湯,治虛勞少氣,一切虛損。
肉蓯蓉,杜仲(炒,各一錢),白芍(炒),白朮(炒),製附子,人參,肉桂,半夏,石斛,五味(各七分),鹿茸,炙耆,當歸,白芍,熟地(各五分),甘草(二分)
薑、棗,煎。
桂附湯,治陽虛血弱,虛汗不止。
肉桂,附子(泡,各三錢)
薑、棗,煎服。
茸附湯,治氣血精虛耗,潮熱盜汗。
鹿茸,附子(炮,各二錢半)
薑、棗,煎服。
以上俱陽虛用。
雙和湯,治心力俱勞,氣血皆傷,或勞役後房室,及大病後虛勞,氣乏、自汗等症。
白芍(二錢半),熟地,當歸,川芎,炙耆,甘草(各七分)
薑、棗,煎服。
一方同名,乃建中、四物合用,治大病虛勞氣乏最效。
異類有情丸,治虛勞,氣血兩虛。
鹿角霜,龜板(炙,各三兩六錢),鹿茸(炙),虎脛骨(炙,各二兩四錢)
白話文:
內傷備用選方
以上皆為飲食傷所用方劑。
大補陰丸: 此方能降陰火,壯水,為滋陰要藥。組成:黃柏(鹽酒炒)、知母(酒炒,各四兩)、熟地、龜板(炙,各六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豬脊髓和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鹽湯送服。
加味補陰丸: 此方用於治療陰虛,泄陰火。組成:黃柏、知母(酒炒,各四兩)、牛膝、杜仲(炒)、巴戟、熟地、棗皮(各三兩)、肉蓯蓉、白苓、枸杞、遠志、山藥、鹿茸、龜板(炙,各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鹽湯送服。
虎潛丸: 此方主治陰虛勞損。組成:龜板(炙)、黃柏(炒,各四兩)、熟地、知母(炒,各三兩)、白芍、當歸、鎖陽(各二兩)、陳皮、虎骨(炙,各一兩)、乾薑(泡,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鹽湯送服。另有一方,用煮熟的羊肉汁和藥粉製丸,名為龍虎丸。
補天大造丸: 此方能壯陽氣,滋腎水,使陰陽調和。若虛勞之人,房事過度,五心煩熱,服用此方效果顯著,長期服用可延年益壽。組成:紫河車(一具)、熟地、當歸、茴香(酒炒)、黃柏(酒炒)、白朮(炒,各二兩)、生地(酒炒)、天冬、麥冬、牛膝(酒洗)、杜仲(炒,各兩半)、枸杞、五味子(各七錢)、陳皮、乾薑(泡,各二兩)、側柏葉(向東枝者,焙,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與紫河車一起搗碎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丸,可用米湯或酒送服。
入門大造丸: 此方主治氣血虛弱,陽痿面黃。組成:紫河車(一具,蒸)、生地(二兩半)、白茯苓(二兩)、縮砂仁(六錢)。後三味藥用紗布包好,放入瓷缸中,加酒煮七次,取出後去除茯苓和縮砂仁不用。(因為地黃與砂仁、茯苓同用會入胃經)。然後將剩下的藥材與紫河車及其他藥材一起搗碎製丸,服用方法同前。
以上皆為陰虛所用方劑。
參耆建中湯: 此方用於治療虛損少氣,四肢倦怠,食慾不振。組成:當歸(一錢半)、人參、黃耆(炙)、白朮(炒)、白茯苓、白芍(炒,一錢)、生地(酒炒,一錢)、甘草(五分)、五味子(三分)。用薑、棗煎服。
鹿茸大補湯: 此方用於治療虛勞少氣,一切虛損。組成:肉蓯蓉、杜仲(炒,各一錢)、白芍(炒)、白朮(炒)、製附子、人參、肉桂、半夏、石斛、五味子(各七分)、鹿茸、炙黃耆、當歸、白芍、熟地(各五分)、甘草(二分)。用薑、棗煎服。
桂附湯: 此方用於治療陽虛血弱,自汗不止。組成:肉桂、附子(炮,各三錢)。用薑、棗煎服。
茸附湯: 此方用於治療氣血精虧損,潮熱盜汗。組成:鹿茸、附子(炮,各二錢半)。用薑、棗煎服。
以上皆為陽虛所用方劑。
雙和湯: 此方用於治療心力俱疲,氣血俱傷,或勞役過度、房事過度以及大病之後的虛勞,症狀包括氣虛乏力、自汗等。組成:白芍(二錢半)、熟地、當歸、川芎、炙黃耆、甘草(各七分)。用薑、棗煎服。另有一方同名,是建中湯與四物湯合用,治療大病後的虛勞氣乏最有效。
異類有情丸: 此方用於治療虛勞,氣血兩虛。組成:鹿角霜、龜板(炙,各三兩六錢)、鹿茸(炙)、虎脛骨(炙,各二兩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