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七十六 (10)
卷七十六 (10)
1. 治㿉疝方
地黃膏子丸,治男子婦人臍下奔豚氣塊,小腹疼痛,卵痛即控睪相似,漸成腫陰,陰痛上衝心腹不可忍者,宜服此藥。
血竭,沉香,木香,莪朮(炮),玄胡索,蛤蚧,人參,當歸,川芎,川楝,續斷,白朮,全蠍,茴香(炒),柴胡,吳茱萸,沒藥(以上分兩不定,隨證加減用之)
氣多者加青皮,血多者加肉桂。
上為細末,地黃膏子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加一丸,至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安息香丸,治陰氣下墜,痛脹,卵核腫大,堅硬如石,痛不能忍者。
玄胡索(炒),海藻(洗),昆布(洗),青皮(去白),茴香(炒),川楝子(去核),馬藺花(各一兩半),木香(半兩,不見火),大戟(酒浸三宿,切片,焙乾,三錢半),沒藥(一錢半,另研),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細末,另將硇砂、真阿魏、真安息香三味各二錢半,用酒一盞,醋一盞,淘去砂石,另用酒醋合一盞,熬成膏子,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用綿子灰調酒下。
大戟丸,治陰㿉腫脹,或小腸氣痛。
大戟(去皮,銼碎,炒黃,半兩),胡蘆巴(炒,四兩),木香(一兩),川楝子(五兩),附子(炮,去皮臍),茴香,訶子(煨,去核),檳榔(半兩),麝香(另研,半兩)
上為細末,獨取川楝,以好酒二升,蔥頭七枚,長三四寸,煮川楝軟,去皮核取肉,和上件藥,杵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十丸。潮發疼痛,炒姜熱酒下十五丸。
抵聖丸,治陰㿉腫滿,赤腫,大便秘,欲飲水,按之臍腹痛者,下之。
續隨子,薏苡仁,郁李仁,茵芋,白牽牛(略炒,各一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用《博濟方》香姜飲嚥下,黃昏服,五更利,下惡物,效。
白話文:
治疝氣方
地黃膏子丸:治療男女臍下奔豚氣塊,小腹疼痛,睪丸疼痛,如同被控制般,逐漸腫大,陰部疼痛向上衝到心腹部,痛到無法忍受者,宜服用此藥。藥材包括血竭、沉香、木香、炮製過的莪朮、玄胡索、蛤蚧、人參、當歸、川芎、川楝子、續斷、白朮、全蠍、炒過的茴香、柴胡、吳茱萸、沒藥(以上藥材用量不定,需根據病情增減)。氣虛者加青皮,血虛者加肉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地黃膏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每日增加一丸,直至三十丸。空腹溫酒送服。
安息香丸:治療陰部氣下墜,脹痛,睪丸腫大堅硬如石,痛到無法忍受者。藥材包括炒過的玄胡索、洗淨的海藻、洗淨的昆布、去白皮的青皮、炒過的茴香、去核的川楝子、馬藺花(各一兩半)、未經炮製的木香(半兩)、酒浸三宿、切片焙乾的大戟(三錢半)、另研的沒藥(一錢半)、另研的麝香(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另將硇砂、真阿魏、真安息香各二錢半,用酒一盞、醋一盞淘洗去砂石,再用酒醋各半盞熬成膏,和藥末製成如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到十五丸,空腹用綿子灰調酒送服。
大戟丸:治療陰囊腫脹或小腸氣痛。藥材包括去皮銼碎炒黃的大戟(半兩)、炒過的胡蘆巴(四兩)、木香(一兩)、川楝子(五兩)、炮製後去皮臍的附子、茴香、煨過後去核的訶子、檳榔(半兩)、另研的麝香(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單獨取出川楝子,用二升好酒和七枚長三四寸的蔥頭一起煮至軟爛,去皮核取肉,再與其他藥末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溫酒送服十丸。若潮濕天氣發作疼痛,則用炒熱的薑片加溫酒送服十五丸。
抵聖丸:治療陰囊腫脹,紅腫,大便秘結,想喝水,按壓臍腹疼痛者,用以通便。藥材包括續隨子、薏苡仁、郁李仁、茵芋、略炒的白牽牛(各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滴水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用《博濟方》中的香姜飲送服,傍晚服用,五更時瀉下惡物,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