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卷七十二

2. 心痛(即胃脘痛)

3.

虞氏,曰:經云:木鬱之發(金勝制木,木之郁也),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此皆風木肝邪之為病,厥陰之脈,挾胃貫膈,故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也。上支兩脅,肝氣自逆也)。蓋木氣被郁,發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於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至於脅下如刀劙(音里,割也)之痛者,已連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疼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今俗呼為心痛者,未達此意耳。雖曰氣運之勝復,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焉,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食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噁心,皆膈噎反胃之漸也。俗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劇,可不痛哉。古方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夫所謂冷者惟一耳,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也。有真心痛者,大寒觸犯心君,又或汙血衝心,手足青過節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醫者區別諸證而治之,無有不安之理也。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雖日久不食,亦不死,若治而痛止即食,必復痛,勿歸咎於醫也,必三五服藥後,以漸而少食方可獲全安。須分久新,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傷寒物,於初病之時,宜用溫散、溫利之藥,稍久則成鬱熱。原病式中備言之,若欲行溫散,豈無助火為病乎?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愈矣。病安之後,若縱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必再作難治。大抵胃中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薑汁,多用臺芎開之。痛發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倍加炒梔子煎服。痛甚者,加炒乾姜佐之,反治之法也。痛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散之,或以韭汁、桔梗開提之,重者加石鹼。痛甚者,脈必伏,宜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諸痛不可補氣故也。氣實者,用牡蠣粉一二錢,酒調下。凡以物拄按而痛止者,乃挾虛,以二陳湯加炒乾薑末和之。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亦可。山梔子劫止之後復發者,前藥必不效,用玄明粉一錢匕,白湯調下,立止。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而痛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有蟲痛者,必面上白斑,唇紅,又痛後便能食,時作時止者是也,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胃脘有濕飲而痛,宜用小胃丹。有食積急痛,用備急丸。心膈大痛,攻走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納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自止。氣攻刺而痛,宜加味七氣湯。凡心痛愈後,不可便飲食,則痛復作,直待飢甚,少與稀粥可也。

白話文:

虞氏說:經書上說:「木氣鬱結而發病(金克木,木氣鬱結),病人就會胃脘疼痛,痛在心窩,上連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這些都是肝臟風木之邪引起的疾病,厥陰經脈循行經過胃部,貫穿膈肌,所以胃脘疼痛在心窩,膈咽不通,飲食不下。上連兩脅,是肝氣逆亂造成的)。因為木氣鬱結,發病時則過於亢盛,所以病人會有土敗木賊的症狀。胃是脾的腑,陽氣先於陰氣,所以臟器還沒生病,腑先生病。嚴重時,脅下會像刀割一樣疼痛,已經影響到臟器了,古方稱之為脾痛。胃的上口,叫做賁門,賁門與心臟相連,所以經書上說胃脘痛在心窩。現在俗稱的心痛,並沒有理解這個意思。雖然說氣血運行可以恢復正常,但沒有不因為痰飲積滯在體內,七情六慾刺激內臟而引起的。因此,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濁陰之氣不能下降,肝木之邪乘虛而入,就發病了。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大多是因為縱慾口腹,喜歡辛辣酸苦的食物,恣意飲酒,又吃寒涼生冷的食物,日積月累,慢慢形成積滯,積滯化為痰飲,痰火煎熬,血液也妄行,痰血混合,妨礙氣機升降,所以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噁心,都是膈噎反胃的漸進過程。庸醫不探究病因,一概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治療,用火攻火,結果病情加重,豈能不痛心呢?古方中記載九種心痛,分別是飲邪、食積、風邪、寒邪、熱邪、心悸、蟲積、妊娠、間歇性疼痛。所謂寒邪只有一種,怎麼能一概而論用熱藥治療呢?仔細分析其病因,都在胃脘,而不是心臟。真正的心痛,是大寒侵犯心臟,或者瘀血衝擊心臟,手足青紫發黑,這種情況,早晨發病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病早晨就會死亡。醫生要區別各種症狀來治療,就不會有問題了。

丹溪說:心痛就是胃脘痛。即使很久不吃東西,也不會死,如果治療後疼痛停止就吃東西,必定會再次疼痛,不要怪罪醫生。必須服用三五劑藥後,逐漸減少飲食,才能痊癒。需要區分疾病的久新,如果明確知道是受了寒邪,吃了寒涼的東西,在疾病初期,應該使用溫散、溫利之藥,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鬱熱。原方藥方中都有詳細記載。如果想要溫散,難道不會助長火邪嗎?因此古方多用山梔子為主藥,用溫熱藥引導邪氣,邪氣就容易伏藏,疾病容易退去,正氣恢復,疾病就會痊癒。疾病痊癒後,如果放縱飲食,不改以前的習慣,疾病必然會復發,難以治療。總之,胃中有熱而疼痛,非山梔子不可,需要配伍薑汁,用川芎引導藥力。疼痛發作時,可以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加倍炒山梔子煎服。疼痛厲害時,加炒乾薑輔助治療,是反治之法。疼痛輕微時,用麻黃、桂枝類的藥物散邪,或者用韭汁、桔梗開提藥氣,疼痛重者加石鹼。疼痛厲害時,脈象必定沉伏,應該用溫藥附子之類,不能用人參、蒼朮,各種疼痛都不能補氣。氣實者,用牡蠣粉一到二錢,用酒調服。凡是按壓疼痛減輕的,都是氣虛,用二陳湯加炒乾薑末。脈象堅實,不大便的,可以瀉下。山梔子治療後復發的,之前的藥物一定無效,用玄明粉一錢,白開水調服,立刻止痛。有的因為平時喜歡吃熱的東西,導致瘀血停滯在胃口而疼痛,應該用桃仁承氣湯瀉下。有蟲積疼痛的,臉上會有白斑,嘴唇紅潤,而且疼痛後就能吃東西,時發時止的,就是這種情況,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胃脘有濕飲而疼痛,應該用小胃丹。有食積急痛的,用備急丸。心膈劇痛,疼痛攻竄到腰背,昏厥嘔吐,各種藥物都不能服用的,就用鵝毛探吐,吐出痰飲一碗,疼痛就會自行停止。氣機逆亂而疼痛的,應該加味七氣湯。凡是心痛痊癒後,不能馬上飲食,否則疼痛會復發,等到非常飢餓時,少量喝點稀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