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五 (1)
卷六十五 (1)
1. 治熱勞方
正料生犀散,治勞病骨蒸,肌瘦,日晚潮熱,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後餘毒不解,兼治勞瘧及小兒疳熱。
犀角,地骨皮,秦艽,麥冬,枳殼,大黃,柴胡,茯苓,赤芍,桑皮,黃耆,人參,鱉甲(醋煮),知母(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入陳青蒿一根,水煎服,有痰加半夏;熱輕去大黃,加黃芩。
黃耆鱉甲散,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減食多渴,咳嗽有血。
鱉甲(去裙,醋炙),天冬(去心,各五兩),知母(焙),黃耆,赤芍(各三兩半),地骨皮,白茯苓,秦艽,柴胡(去蘆,各三兩三錢),生乾地黃(洗,焙,三兩),桑白皮,半夏(煮),紫菀,甘草(炙,各二兩半),人參,肉桂,苦梗(各一兩六錢五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秦艽鱉甲散,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口紅頰赤,困倦盜汗。
柴胡,地骨皮(各一兩),秦艽,知母,當歸(各半兩),鱉甲(一兩,去裙,醋煮)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青蒿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臨臥空心各—服。
秦艽扶羸湯,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熱或寒,嘎聲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惰。
柴胡(二錢),地骨皮(一錢半),鱉甲(米醋炙),秦艽,當歸(洗,焙),半夏(湯泡七次),紫菀(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熱甚加青蒿;汗多加黃耆,去半夏、生薑。
柴胡飲子,解一切肌骨蒸熱,寒熱往來,及傷寒發汗不解,或汗後餘熱勞復,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之證,並宜服之。
黃芩,甘草,大黃,芍藥,柴胡,人參,當歸(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防風當歸飲子,治煩熱,皮膚索澤。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防風,大黃,當歸,芍藥(各半兩),滑石(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七分,食後溫服,空心。宜以此藥下地黃丸,如痰嗽加半夏。
麥煎散,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疰四肢。
赤苓,當歸,乾漆,鱉甲(醋炙),常山,大黃(煨),柴胡,白朮,生地(酒炒),石膏(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小麥五十粒,水煎,食後臨臥服。若有虛汗,加麻黃根一兩。
東坡云:此黃州吳判官療骨蒸黃瘦,口臭肌熱,盜汗,極效。吳君寶之不肯妄傳。
百勞散,治骨蒸勞熱等證。
天心藤,芍藥,茯苓,半夏(湯泡),黃耆(蜜炙),知母,當歸(酒浸),貝母,五味子,地骨皮,黃芩,柴胡,甘草,白芷,桔梗,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白話文:
治熱勞方
正料生犀散: 治療勞病引起的骨蒸、肌肉消瘦、晝夜潮熱、盜汗、五心煩躁,以及大病後餘毒未清等症狀,也適用於治療勞瘧和小兒疳熱。
組成:犀角、地骨皮、秦艽、麥冬、枳殼、大黃、柴胡、茯苓、赤芍、桑皮、黃耆、人參、鱉甲(醋煮)、知母(各等份)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陳年青蒿一根,水煎服。如有痰症,加半夏;熱症較輕,則去掉大黃,改加黃芩。
黃耆鱉甲散: 治療虛勞引起的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食慾減退、口渴、咳嗽帶血等症狀。
組成:鱉甲(去裙,醋炙)、天冬(去心)、知母(焙)、黃耆、赤芍、地骨皮、白茯苓、秦艽、柴胡(去蘆)、生乾地黃(洗,焙)、桑白皮、半夏(煮)、紫菀、甘草(炙)、人參、肉桂、苦梗(各如方劑所示劑量)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水煎,飯後溫服。
秦艽鱉甲散: 治療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口唇紅赤、倦怠盜汗等症狀。
組成:柴胡、地骨皮、秦艽、知母、當歸、鱉甲(去裙,醋煮)(各如方劑所示劑量)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再放入烏梅一個、青蒿五葉,一起煎至七分,去渣,溫服,睡前和起床空腹各服用一次。
秦艽扶羸湯: 治療肺痿骨蒸、久咳成勞嗽,症狀或寒或熱,聲音嘶啞,體虛自汗,四肢無力等症狀。
組成:柴胡、地骨皮、鱉甲(米醋炙)、秦艽、當歸(洗,焙)、半夏(湯泡七次)、紫菀、甘草(各如方劑所示劑量)
用法:將藥材研磨,為一次服用量,加水二鍾,生薑三片、烏梅、大棗各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飯後溫服。熱症嚴重者加青蒿;汗多者加黃耆,並去掉半夏和生薑。
柴胡飲子: 治療各種肌骨蒸熱、寒熱往來,以及傷寒發汗後餘熱未清,或汗後餘熱導致勞復,或婦女經期或產後出現類似症狀。
組成:黃芩、甘草、大黃、芍藥、柴胡、人參、當歸(各半兩)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水煎,熱服。
防風當歸飲子: 治療煩熱、皮膚乾燥等症狀。
組成:柴胡、人參、黃芩、甘草、防風、大黃、當歸、芍藥、滑石(各如方劑所示劑量)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飯後溫服,空腹亦可。此藥宜配合地黃丸服用,若有痰嗽,加半夏。
麥煎散: 治療少年男女骨蒸、婦女血風、四肢麻木等症狀。
組成:赤苓、當歸、乾漆、鱉甲(醋炙)、常山、大黃(煨)、柴胡、白朮、生地(酒炒)、石膏、甘草(各一兩)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小麥五十粒,水煎,飯後及睡前服用。如有虛汗,加麻黃根一兩。
附註:東坡(蘇軾)記載:此方為黃州吳判官治療骨蒸、消瘦、口臭、肌熱、盜汗,效果極佳,吳君珍藏此方,不輕易傳授。
百勞散: 治療骨蒸勞熱等症狀。
組成:天心藤、芍藥、茯苓、半夏(湯泡)、黃耆(蜜炙)、知母、當歸(酒浸)、貝母、五味子、地骨皮、黃芩、柴胡、甘草、白芷、桔梗、人參(各等份)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