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四 (12)
卷六十四 (12)
1. 治左腎真陰不足方
當歸膏,治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脾胃虛弱。養血和中,滋榮筋骨,養陰抑陽,久服多獲奇效。
當歸(十一兩),生地(薑、酒炒),白朮(各八兩),熟地(砂仁炒),甘草,貝母(各一兩半),薏苡仁(四兩,炒),芍藥(半斤,米粉炒),茯苓(六兩),蓮肉,人參,地骨皮(各二兩),山藥,麥門冬(各二兩半),枸杞子(十兩),天門冬(去心,一兩),五味子(五錢),琥珀(六錢)
上銼,用水五升,微火煎之,再加水五升,如此者四次,濾去渣,文武火煎,每斤加熟蜜四兩,春五兩,夏六兩,共熬成膏,每服二匙,空心白湯調下。吐血加牡丹皮一兩,骨蒸加青蒿汁、童便各一碗,勞痰加鍾乳粉五錢。
三才大補膏
生地(薑、酒炒,一斤),熟地黃(一斤,砂仁炒),天門冬(去心,四兩),麥門冬(去心,四兩),楝人參(去蘆,四兩),甘枸杞(四兩),牛膝(去蘆,四兩),何首烏(八兩)
上㕮咀,勿犯鐵器,同入大砂鍋內,用水二十碗煎至七碗,取汁別貯藥渣,如前再煮九次,共得汁七十碗,濾渣極淨,別用中等砂鍋,入汁七碗,漫火煎熬,耗汁一碗,方添一碗,六十三碗皆添盡,則汁已濃矣。蓋祗得汁六碗,卻用山白蜜去臘,可一斤半,同前藥入砂鍋內重湯煮汁,滴水不散,則膏成矣。
瓷罐貯之,埋土中七日,取出,如前再煮一晝夜,再埋一宿,乃分貯小罐,封固,以次取用。自煎至煮,但用桑柴火。藥本尋常,妙在火候。不拘時,以醇酒調服,味美而功多。若懲忿窒欲之人,又深居簡出,時服此膏,亦可以擅其天年矣。七年之艾,不可不早為之所。
白話文:
治左腎真陰不足方
當歸膏能治療五勞七傷、各種虛損、脾胃虛弱等症。它能養血、和中、滋養筋骨、滋陰降火,長期服用可獲得奇效。
配方:當歸(十一兩)、生地黃(薑、酒炒,八兩)、白朮(八兩)、熟地黃(砂仁炒,一兩半)、甘草(一兩半)、貝母(一兩半)、薏苡仁(四兩,炒)、芍藥(半斤,米粉炒)、茯苓(六兩)、蓮子肉(二兩)、人參(二兩)、地骨皮(二兩)、山藥(二兩半)、麥門冬(二兩半)、枸杞子(十兩)、天門冬(去心,一兩)、五味子(五錢)、琥珀(六錢)。
將藥材切碎,加水五升,小火煎煮,再加水五升,如此反覆四次,過濾掉藥渣。然後用文武火煎煮,每斤藥汁加入熟蜜四兩(春天五兩,夏天六兩),熬製成膏。每次服用兩匙,空腹用白開水送服。吐血者加牡丹皮一兩;骨蒸勞熱者加青蒿汁、童尿各一碗;勞傷痰咳者加鍾乳粉五錢。
三才大補膏
配方:生地黃(薑、酒炒,一斤)、熟地黃(一斤,砂仁炒)、天門冬(去心,四兩)、麥門冬(去心,四兩)、黨參(去蘆,四兩)、枸杞子(四兩)、牛膝(去蘆,四兩)、何首烏(八兩)。
將藥材切碎,避免使用鐵器,放入大砂鍋中,加水二十碗煎煮至七碗,取汁留存,藥渣如法再煎煮九次,共得藥汁七十碗。過濾藥渣,取七碗藥汁放入中等砂鍋中,用慢火熬煮,每熬掉一碗藥汁就添一碗,直至熬成六十三碗,藥汁濃稠。再取六碗藥汁,加入約一斤半的山白蜜(去臘),與之前熬好的藥汁一起放入砂鍋中,繼續熬煮至滴水不散,膏方即成。
將膏方盛入瓷罐中,埋入土中七天,取出後再煮一日一夜,再埋入土中一夜,然後分裝入小罐中,密封保存,按需服用。煎煮藥膏過程中,需使用桑柴火。藥材尋常,關鍵在於火候掌握。服用時間不限,用醇酒調服,味道好,功效佳。性情平和、生活規律的人長期服用此膏,也能延年益壽。七年的時間積累,不可不早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