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六十四 (8)
卷六十四 (8)
1. 治左腎真陰不足方
黃柏(八兩,去粗皮,用人乳拌勻,曬乾,又如此三次,炒重褐色,用之或六兩或七兩,隨時用之。),鹿角霜(八兩),天門冬(去心),麥門冬,人參(去蘆,各二兩),生地黃(酒浸,一兩),熟地黃(三兩,酒浸一宿,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加至百丸,空心淡鹽湯下,或酒尤佳。
龜鹿二仙膠,治精極者,夢泄遺精,瘦消少氣,目視不明,此方主之。
鹿角(血取者十斤),龜板(五斤),枸杞子(三十兩),人參(十五兩)
上件用鉛壇如法熬膠,初服酒化一錢半,漸加至三錢,空心服。
蔭按:蓋精氣神,身之三寶也。精生氣,氣生神。是以精極則無以生氣,故令瘦削少氣,氣少則無以生神,故令目視不明。龜鹿稟陰氣之最完者,故取其膠以補陰精,所謂補以類也。人參善於固氣,氣固則精不遺。枸杞善於滋陰,陰滋則火不熾。此藥行則精日生,氣日壯,神日旺矣。
虎骨灑,治骨極,腰脊酸削,齒痛,手足煩疼,不欲行動,此方主之。
虎骨(一具,通炙取黃焦汁,盡碎如雀腦),糯米(三石)
上二味,合一處,倍用曲如釀酒法釀之,酒熟封頭,五十日開飲之。
吳氏曰:腎主骨,骨極者,骨內空虛之極也。以骨治骨,求其類也。以虎骨治骨,取其壯也。釀之以酒,取酒性善漬,直徹於骨也。
天真丸,治脾腎俱虛,及一切亡血過多,形容枯槁,四肢羸弱,飲食不進,腸胃溏泄,津液枯竭。久服生血補氣,暖胃駐顏。
肉蓯蓉(一兩),山藥(十兩),當歸(十二兩),天門冬(一斤),人參,黃耆(蜜炙),鎖陽(酒浸,曬乾),破故紙(酒浸,焙),杜仲(薑汁拌,炒斷絲),陳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酒打麵糊為丸,或蜜丸亦可,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或溫酒任下。
十味大補丸,治血氣兩虛,常服甚妙。
人參,白朮(米泔浸一日),黃耆(蜜炙),白茯苓,枸杞子,當歸,白芍藥,熟地黃(砂仁炒),山藥(炒),山茱萸(去核,各四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或酒任下。
人參固本丸,此方常服甚有補益,但因效遲而有痰者,往往泥膈,殊不知製藥有法耳。
人參(四兩,另為細末),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一斤半)
上除人參研為末,其生地黃、麥門冬二味同用酒浸一日,鹽湯浸一日,其熟地黃、天門冬二味同用生薑湯浸一日,酒浸一日,俱不犯鐵器,浸足同磨,或擂以渣盡為度,旋加水,如造醬粉之法,少加杏仁,共澄底藥泥曬乾,乳缽研成末如面,取淨一斤,共人參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
白話文:
治左腎真陰不足方:
此方用黃柏(去除粗皮,用人奶拌勻曬乾,重複三次,炒至深褐色,用量六到七兩)、鹿角霜(八兩)、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各二兩)、人參(去蘆,二兩)、生地黃(酒浸,一兩)、熟地黃(酒浸一夜曬乾,三兩),研磨成細粉,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六七十丸,逐漸加至一百丸,空腹服用,用淡鹽湯送服,或用酒送服更好。
龜鹿二仙膠:
此方用於治療精氣耗損導致的夢遺、遺精、消瘦乏力、視力模糊等症狀。 方劑包含鹿角(取血者十斤)、龜板(五斤)、枸杞子(三十兩)、人參(十五兩),用鉛製容器熬製成膠。 初次服用酒化一錢半,逐漸增加至三錢,空腹服用。 此方以鹿角、龜板補益陰精,人參固氣,枸杞滋陰,達到滋補精氣神的目的。
虎骨酒:
此方用於治療骨骼虛損導致的腰酸背痛、牙痛、手腳疼痛、行動不便等症狀。 方劑包含虎骨(炙烤至焦黃,研磨成粉末)和糯米(三石),以釀酒方法釀製。酒熟後密封,五十天后即可飲用。 此方以虎骨補益骨骼,用酒浸泡使其藥力滲透。
天真丸:
此方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失血过多、形體消瘦、四肢無力、食慾不振、腸胃虛弱、津液不足等症狀。長期服用可生血補氣、暖胃養顏。 方劑包含肉蓯蓉、山藥、當歸、天門冬、人參、黃耆(蜜炙)、鎖陽(酒浸曬乾)、破故紙(酒浸焙乾)、杜仲(薑汁拌炒)、陳皮(各適量),研磨成細粉,用酒打成的麵糊或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服用,淡鹽湯或溫酒送服。
十味大補丸:
此方用於治療血氣兩虛,長期服用效果甚佳。 方劑包含人參、白朮(米泔水浸泡一天)、黃耆(蜜炙)、白茯苓、枸杞子、當歸、白芍藥、熟地黃(砂仁炒)、山藥(炒)、山茱萸(去核),各適量,研磨成細粉,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服用,淡鹽湯或酒送服。
人參固本丸:
此方長期服用有很好的補益效果,但對於痰多者,服用後可能出現藥物滯留在胃部的現象。 方劑包含人參(另研磨成細粉)、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適量。 生地黃、麥門冬用酒浸泡一天,再用鹽湯浸泡一天;熟地黃、天門冬用生薑湯浸泡一天,再用酒浸泡一天。所有藥材均不能接觸鐵器,浸泡後磨碎,加水攪拌,曬乾後研磨成粉末,再與人參粉末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用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