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四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八 (2)

1. 治陽虛痼冷方

附子(炮去皮臍),白朮,山藥,肉豆蔻,赤石脂,乾薑(炮,各一兩),肉桂(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金鎖正元丹,治元臟虛冷,真氣不足,胸脅痞脹,呼吸短氣,四肢倦怠,腰膝痠疼,目暗耳鳴,心忡盜汗,遺精白濁,一切虛損之證,及水穀不消.嘔逆噁心。

五倍子,茯苓(各八錢),巴戟,胡蘆巴,肉蓯蓉(各一兩六錢),補骨脂(一兩),硃砂,龍骨(各二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椒附丸,治下元不足,內挾積冷,臍腹拘急,舉動乏力,小便頻數,夜多盜汗。

附子,檳榔(各五錢),陳皮,牽牛,五味子,菖蒲,川椒,乾薑(各一兩)

上銼碎,用米醋於瓷器內文武火煮乾,焙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鹽酒下。

黑豆酒,散五臟結積內寒。

黑豆不拘多少,鍋內炒熟,以好酒淬之,就以碗蓋,勿令泄氣,候溫飲酒,大效。

黑錫丹,治元臟虛冷,真陽不固,三焦不和,上熱下冷,耳內虛鳴,腰背疼痛,心氣虛乏,飲食無味,膀胱久冷,夜多小便,婦人月事愆期,血海久冷,赤白帶下,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急用棗湯吞一二百粒,即便回陽。此藥大能調治榮衛,升降陰陽,補虛損,益元陽,返陰。

茴香(炒),附子(制),葫蘆巴,破故紙(炒),巴戟,川楝子(各一兩),肉豆蔻(煨),沉香,木香(不見火),桂心(各三兩),錫硫砂(用黑錫溶,去渣,梳黃溶化,水浸,各二兩,卻將錫再溶化,漸入硫黃,俟結成片,傾地上,去火毒,研至無聲為度)

一方有陽起石二兩。

上為末,同研勻,酒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陰乾,以布袋擦令光瑩,每服三四十丸,空心姜鹽湯或棗湯送下。婦人艾醋湯下,一切冷痰,鹽酒下。年高有客熱者,服之效。或加蓯蓉,牛膝、白朮、丁香,名接氣丹,治真元虛憊。

靈砂丹,大治諸虛,痼冷,厥逆,如神。

水銀(三兩),硫黃(一兩,二味煉成者)

上研細,糯米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空心,人參、棗湯、或鹽湯下。疝氣偏墜,外腎腫疼,茴香酒下。虛勞喘嗽,生薑烏梅蘇梗煎湯下。腰腹滿痛,莪朮煎湯下。盜汗溺多,煅牡蠣入鹽煎湯下。痎瘧不已,桃柳枝湯下。吐逆反胃,丁香、藿香煎湯下。白濁遺精,白茯苓煎湯下。

中風痰厥面青,木香磨湯研灌。走注風,遍身痛,蔥白酒下。腳痛,木瓜煎湯下。氣滯,生薑、陳皮煎湯下。婦人血氣痛,玄胡索、五靈脂,酒醋各半盞煎湯下。小兒慢驚沉困,胃虛神脫,人參、丁香煎湯下。

養正丹,升降水火,助陽接真,治飽逆反胃,痰結頭暈,腰疼腹痛,霍亂吐瀉。

白話文:

治陽虛痼冷方:

此方包含數個藥方,用於治療不同程度的陽虛和虛寒症狀。

第一方:以附子、白朮、山藥等溫陽健脾的藥材為主,治療陽虛引起的各種不適。藥丸大小如桐子,空腹溫酒服用。

第二方(金鎖正元丹):用於治療元氣不足、陽虛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胸悶、呼吸困難、疲倦、腰膝酸痛等。藥丸大小如桐子,空腹溫酒或鹽湯服用。

第三方(椒附丸):專治下焦虛寒,腹部冷痛,小便頻數等症狀。藥丸需用米醋煮制,大小如梧子,空腹鹽酒服用。

第四方(黑豆酒):簡單易行,用炒熟的黑豆泡酒飲用,散寒除積。

第五方(黑錫丹):治療陽虛、三焦不調等症狀,尤其適用於危急情況,如四肢厥冷、昏迷等,需用棗湯送服。此方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

第六方(靈砂丹):治療各種虛寒症狀,如厥逆等,藥效顯著。藥丸大小如麻子,服用方法根據不同症狀調整湯藥。

第七方(養正丹):用於治療胃腸道疾病,如飽脹、反胃、嘔吐、腹痛等。

總之,以上諸方均針對不同程度的陽虛和虛寒症狀,藥物配伍各有側重,服用方法也略有不同。